你是本帖的第 13139 位读者
  ≡ 帖子主题:[转帖]《于丹<论语>心得》连载
  • 等级:管理员
  • 积分:5610
  • 金钱:12257
  • 帖数:2177
  • 注册:2005-8-9
  • 状态:离 线
  • 11


第10节:处世之道(1)



  现代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可以说更近了,也可以说更远了,但无论如何,人际关系是每一个人必须面对的问题。


  当遇到不公正的待遇时,我们该保持什么样的心态?


  面对自己亲近的人,我们又该掌握什么样的原则?


  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我们怎样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呢?


  《论语》这部书,教给我们很多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矩。这些道理看起来很朴素,这些办法有时候在原则中透着一些变通。


  简单地说,它告诉我们的是做事的原则和把握原则里的分寸。


  我们常常会说,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什么事情是好的,什么事情是坏的。


  其实,很多时候对一个事情的判定,并不能简单地以应该不应该和好不好来区分。你什么时间做这件事,把这件事做到什么程度,会直接影响到这件事的性质。 


  孔子特别强调做事情的分寸,“过”和“不及”都是要尽力避免的。


  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失。


  有人问他:“以德报怨,何如?”


  孔子的回答是:“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孔子给出的答案让我们乍听起来有点出乎意料,其实这正是孔子告诉我们的处世的分寸。


  孔夫子在这里提倡的是一种人生的效率和人格的尊严。


  他当然不赞成以怨报怨。如果永远以一种恶意,一种怨恨去面对另外的不道德,那么这个世界将是恶性循环,无止无休。我们失去的将不仅是自己的幸福,还有子孙的幸福。


  而以德报怨同样不可取。也就是说,你献出太多的恩德,太多的慈悲,你用不值得的仁厚去面对已经有负于你的人和事,这也是一种人生的浪费。


  在两者之外,还有第三种态度,就是用你的公正,用你的率直,用你的耿介,用你的磊落,也就是说,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坦然面对这一切。


  孔夫子的这种态度,就是告诉我们,要把有限的情感,有限的才华,留在最应该使用的地方。


  今天我们都在说避免资源的浪费,却忽视了心灵的荒芜和自身生命能量的浪费。


  物质的繁荣,生活节奏的加快,更要求我们在面对一件事情时,要迅速地做出判断,选择属于自己的、最有价值的生活方式。


  我们在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困惑:


  父母对孩子关爱得无微不至,却常常招致孩子的反感;


  亲密无间的好朋友,却常常做出彼此伤害的事情来;


  有时费尽心机想和领导、同事拉近关系,却常常适得其反。


  为什么会这样?


  怎样的关系才能称作“好”呢?


  孔夫子认为,太过疏远和太过亲密都不是最佳状态,所谓“过犹不及”。为什么两个人很亲密却不是相处的最佳状态呢?


  孔子的学生子游说:“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论语?里仁》)“数”(shuH)是“屡次”的意思。如果你有事没事总是跟在国君(领导)旁边,虽然表示亲近,但离自己招致羞辱就不远了;你有事没事总是跟在朋友旁边,虽然看起来亲密,但离你们俩疏远也就不远了。


  有一个哲学寓言,名叫《豪猪的哲学》。




上海针刀医学网欢迎你: http://www.shxzd.com
咨询电话:021*56580511  13601951971
  •   2007/6/5 14:01:35
  •  

  • 等级:管理员
  • 积分:5610
  • 金钱:12257
  • 帖数:2177
  • 注册:2005-8-9
  • 状态:离 线
  • 12


第11节:处世之道(2)

  有一群豪猪,身上长满尖利的刺,大家挤在一起取暖过冬。它们老是不知道大家应该保持一种什么样的距离才最好,离得稍微远些,互相借不着热气,于是就往一起凑凑;一旦凑近了,尖利的刺就彼此扎着身体了,就又开始疏离;离得远了,大家又觉得寒冷……经过很多次磨合以后,豪猪们才终于找到了一个最恰如其分的距离,那就是在彼此不伤害的前提下,保持着群体的温暖。


  在我们今天这个社会,尤其是都市里,原来的大杂院都拆了,建成了单元楼,已经没有这院里头一家包饺子、十家挨着都送到的事了,已经没有大院一起过年、大人一桌小孩一桌的情形了。往往是同在一个单元里边住了三四年,邻居都认不全。 


  因为周围人际关系冷漠,人与人之间沟通的障碍越来越多了。


  这种障碍多了以后会怎么样呢?就会加重我们所信赖的几个朋友身上的负担。


  你会觉得:我的好朋友应当对我好一点,我也会自觉地对他好一点。你会觉得:你们家有什么私事,比如两口子打架了,为什么不告诉我呢?我可以给你们调停啊!


  我们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想法。


  大家真的应该听听子游的这句话:“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距离过近,必然要伤及他人。


  那么,应该怎样与朋友相处呢?


  子贡曾经问过他的老师,孔夫子告诉他说:“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勿自辱焉。”(《论语?颜渊》)看到朋友做的不对的事,你要真心地劝告,善意地引导,如果他实在不听就算了,别再说了,不要自取其辱。


  所以,与好朋友相处也要有个度,不要什么样的事情都大包大揽。


  《论语》告诫我们,无论对朋友还是对领导,都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掌握好亲疏的分寸。


  那么,对待自己最亲近的家人,是不是就可以亲密无间了呢?


  父母和子女之间、夫妻之间、恋人之间,也需要保持适当的距离吗?


  心理学上有一种界定,说现代人的交往中,有一种行为叫做“非爱行为”。什么意思呢?就是以爱的名义对最亲近的人进行的非爱性掠夺。这种行为往往发生在夫妻之间,恋人之间,母子之间,父女之间,也就是世界上最亲近的人之间。


  夫妻和恋人之间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场面:一个对另一个说:你看看,我就为了爱你,放弃了什么什么;我就为了这个家,才怎么怎么样,所以你必须要对我如何如何。


  不少母亲也经常会对孩子说:你看看,自从生了你以后,我工作也落后了,人也变老变丑了,我一切都牺牲了,都是为了你,你为什么不好好念书呢?


  所有这些,都可以称为非爱行为,因为,它是以一种爱的名义所进行的一种强制性的控制,让他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


  我曾经看到有一本写如何为人父母的书,作者是一个英国的心理学女博士。她在书的开头说了一段非常好的话。她说:


  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距离和独立是一种对人格的尊重,这种尊重即使在最亲近的人中间,也应该保有。


  无论父子母女之间,还是多年夫妻之间,一旦没有了这种距离、这种尊重,越过了这个尺度,到了《论语》中说的“数”这个阶段,彼此已经不独立了,就产生了隐患,离疏远甚至崩溃就不远了。


  《论语》告诉我们,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彼此之间留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


  这非常像禅宗所推崇的一个境界,叫做“花未全开月未圆”。


  这是人间最好的境界。花一旦全开,马上就要凋谢了;月一旦全圆,马上就要缺损了。而未全开,未全圆,仍使你的内心有所期待,有所憧憬。


  朋友之道,亲人之道,皆是如此。稍微留一点分寸,得到的往往是海阔天空。




上海针刀医学网欢迎你: http://www.shxzd.com
咨询电话:021*56580511  13601951971
  •   2007/6/5 14:08:05
  •  

  • 等级:管理员
  • 积分:5610
  • 金钱:12257
  • 帖数:2177
  • 注册:2005-8-9
  • 状态:离 线
  • 13


第12节:处世之道(3)


  无论是对朋友还是对亲人,都应该把握一个分寸,适度为最好。


  那么对待工作是不是应该越热情越好呢?


  无论是份内的工作还是份外的工作,我们是不是都应该做得越多越好呢?


  对待工作,也有分寸需要把握吗?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论语?宪问》)也就是说,你在什么位置上,要做好本分,不要越俎代庖,跳过你的职位去做不该你做的事。这是当代社会特别应该提倡的一种职业化的工作态度。


  可能有许多大学生去外企实习过。你一进去,人力资源部门的主管会给你一个job description,就是关于你的工作岗位的描述,告诉你,这个岗位是干嘛的。从一个文秘打字员,一直到高级主管,都有自己的岗位描述。


  我们很多单位现在所缺失的正是这种岗位描述。我们对岗位往往有定性却没有定量。我们老是说:年轻人要好好干,一个人干仨人的活才好呢。认为这样是替领导分忧。实际上这并不符合现代企业管理精神,谁的活儿谁操心,这样的话,大家合起来才是一盘棋。


  孔子提倡“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里面隐含着一个前提,就是“在其位,要谋其政”,先把你自己那个岗位做好,先不要操心别人的事。


  那么,在其位,怎么谋其政呢?


  首先是做事的原则。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什么叫做“义之于比”?就是用“义”作为比照,作为法则。


  孔子的意思是说,君子对于天下事,不刻意强求,不无故反对,没有薄没有厚,没有远没有近,没有亲没有疏,一切按道义行事。道义,就是行事的原则和标准。 


  其次是做事的方式。


  在“言”与“行”之间,孔夫子更看重“行”。他很不喜欢那些夸夸其谈的人。


  他说:“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爱说漂亮话,做出取悦于人的样子,在这种人里找不着真正的仁者。


  孔夫子鼓励的是什么呢?是少说多做。做事要积极,说话要谨慎。孔夫子提出“慎言”,就是说话要小心,不要说自己做不到的事。用老百姓的话说叫“祸从口出”,没那么严重的话,起码也是“言多语失”。


  孔夫子的学生子张,要学习干禄。什么是干禄呢?就是做官。


  子张想到社会上担任点职务,请教老师应该怎么做。孔子告诉他说:“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论语?为政》) 


  “多闻阙疑”,就是要先带着耳朵去,多听,有疑问的地方就先放一放。我们常说一个人身体力行,那叫直接经验;而听听别人的经验教训,包括他经历的坎坷,走过的弯路,那是间接经验。你多听点间接经验,也有好处。


  “慎言其余”,就是自己觉得有把握的地方,说话时也要小心。“则寡尤”,就会少了很多怨尤。


  “多见阙殆”,就是要多看,有疑问的地方先放一放。迷惑多是因为眼界不够大,井底之蛙怎么能知道什么叫海阔天空呢?


  你阅历丰富了之后,做事仍然要谨慎。这种谨慎在《论语》中被概括为“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论语?泰伯》)。一个人在做事的时候,要像站在深渊旁边一样谨慎行事,要像走在薄冰上一样小心翼翼。


  多思、多想、多听、多看、谨言、慎行,这么做的好处就是“寡悔”,让你自己少一点后悔。


  世上没有卖后悔药的。人一旦知道做错的时候,一切皆成定局,无法挽回。一个人如果在说话里面少了指责、抱怨,在行为中少了很多让自己后悔的经验,这个人出去做官做事,就能成功了。


  这段话多实用! 


  “言寡尤,行寡悔”这六个字,对我们今天不是照样有用吗?


  我在网络上看到一个小故事:


  有一个坏脾气的小男孩,一天到晚在家里发脾气,摔摔打打,特别任性。有一天,他爸爸就把这孩子拉到了他家后院的篱笆旁边,说:“儿子,你以后每跟家人发一次脾气,就往篱笆上钉一颗钉子。过一段时间,你看看你发了多少脾气,好不好?”这孩子想,那怕什么?我就看看吧。后来,他每嚷嚷一通,就自己往篱笆上敲一颗钉子,一天下来,自己一看:哎呀,一堆钉子!他自己也觉得有点不好意思。




上海针刀医学网欢迎你: http://www.shxzd.com
咨询电话:021*56580511  13601951971
  •   2007/6/5 14:11:02
  •  

  • 等级:管理员
  • 积分:5610
  • 金钱:12257
  • 帖数:2177
  • 注册:2005-8-9
  • 状态:离 线
  • 14


第13节:处世之道(4)



  他爸爸说:“你看你要克制了吧?你要能做到一整天不发一次脾气,那你就可以把原来敲上的钉子拔下来一根。”这个孩子一想,发一次脾气就钉一根钉子,一天不发脾气才能拔一根,多难啊!可是为了让钉子减少,他也只能不断地克制自己。


  一开始,男孩儿觉得真难啊,但是等到他把篱笆上所有的钉子都拔光的时候,他忽然发觉自己已经学会了克制。他非常欣喜地找到爸爸说:“爸爸快去看看,篱笆上的钉子都拔光了,我现在不发脾气了。”


  爸爸跟孩子来到了篱笆旁边,意味深长地说:“孩子你看,篱笆上的钉子都已经拔光了,但是那些洞永远留在了这里。其实,你每向你的亲人朋友发一次脾气,就是往他们的心上打了一个洞。钉子拔了,你可以道歉,但是那个洞永远不能消除啊。”


  这个寓言,可以用来解读《论语》中的“言寡尤,行寡悔”这句话。


  我们在做一件事之前,要想一想后果,就像钉子敲下去,哪怕以后再拔掉,篱笆已经不会复原了。我们做事,要先往远处想想,谨慎再谨慎,以求避免对他人的伤害,减少自己日后的悔恨。


  说话要用脑子,做事要考虑后果,这是为人处世很重要的一点。


  要想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中,处理好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更重要的是自己要懂礼节。


  那么,在孔子看来,什么叫礼节呢?


  孔子很重视日常生活中的礼节。他尊礼,守礼,行礼,并不是做给别人看,而是一种自我修养。


  当做官的人,穿丧服的人,还有盲人路过他面前,不管这个人多么年轻,他也一定要站起来;如果他要从这些人面前经过,他就小步快走,这表示对这些人的一种尊敬。


  对有官位的人,应该表示尊敬;对身上戴孝的人,他们是遭遇不幸者,也应该表示尊敬。对盲人,用今天的话来说,叫“弱势群体”,更应该表示尊敬。你不要打扰他们太久,不要惊扰了他们的伤痛,你应该悄悄地从他们面前经过。


  这就是一种礼仪,这就是对人的一种尊重。


  孔夫子在其他场合也是这么做的。


  《论语?乡党》记载:“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乡亲们一起行乡饮酒礼,仪式结束后,孔子总是要等扶手杖的老人出门后,自己才走,绝不与老人抢行。乡亲们举行驱除疫鬼的仪式,孔子一定穿着朝服,恭敬地站在东面的台阶上


  这都是一些最小最小的礼节。大家可能会觉得,一个圣人做这点事,还用记载在典籍上吗?这不是谁都懂的道理吗?这是夸圣人吗?


  其实,所谓圣贤的言谈举止就是这么朴素,朴素得甚至让今天的我们都有些怀疑。这种故事就像发生在你的邻里,发生在你的家里。


  但这是多么温暖啊。它让我们觉得圣贤未远。他依然在把自己感悟到的道理,体会到的经验,留给我们,一起分享。


  孔子的学生子路曾经问他的老师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君子。孔子告诉他说:“修己以敬。”好好修炼自己,保持着严肃恭敬的态度。


  子路一听,做到这四个字就能当君子了?不会这么简单吧?于是又追问,说:“如斯而已乎?”这样就行了吗?


  孔子又补充了一点说:“修己以安人。”修炼好自己的前提下,再想法让别人安乐。


  子路显然还不满足,又追问:“如斯而已乎?”


  孔子又补充说:“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修炼自己,并让百姓过上幸福的生活。像尧、舜这样的圣贤之君还发愁在这件事情上没有做好呢。做到这一点,难道还不够个君子吗?


  《论语》中到处是这些朴素的、就好像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小故事,而很少长篇大论的大道理。我们不会觉得《论语》所说的道理遥不可及,而是会感到很温暖、很亲切。


  孔子告诉我们的,首先不是如何安天下,而是如何做最好的自己。“修身”,是对家国、对社会负责任的第一前提。孔子和他的弟子力争做“最好的自己”,而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履行对家国、对社会的责任。

  别人曾经问子路:你的老师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没有回答。孔子后来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这样回答呢:“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当我发愤用功的时候,我可以忘了吃饭;当我快乐欢喜的时候,我会忘了忧愁。在这样一个行所当行,乐所当乐的过程中,不知道我的生命已经垂垂老矣。这是孔子的写照,也是中国知识分子追求理想人格的一个写照。


  儒家哲学说到底,是培养一种践道者,也就是培养一批能够担当文化使命的特殊阶层。这个阶层中的精英的品格,就是范仲淹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他可以忘却一己的得失,把自己融入到一个大的群体利益中。


  这是一种信仰,一种情怀,一种社会担当。但其前提又是朴素的,是始自于脚下的。修身养性、做好自我,就是起点。


  我们常常会听到有人抱怨社会不公,抱怨处世艰难。其实,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反躬自省。如果我们真的能做到把握分寸,谨言慎行,礼行天下,修身养性,我们会少很多烦恼,就自然会懂得为人处世之道。


  怀着乐观和积极的心态,把握好与人交往的分寸,让自己成为一个使他人快乐的人,让自己快乐的心成为阳光般的能源,去辐射他人,温暖他人,让家人朋友乃至于更广阔的社会,从自己身上获得一点欣慰的理由。


  我想,这不仅仅是《论语》里面的一种道德理想,它同样适用于21世纪。孔子和他的弟子们所享受的那种欢乐,同样是我们今天快乐的源泉。这大概就是《论语》可以给我们今人最大的借鉴和经验所得吧。




上海针刀医学网欢迎你: http://www.shxzd.com
咨询电话:021*56580511  13601951971
  •   2007/6/5 14:12:02
  •  

  • 等级:管理员
  • 积分:5610
  • 金钱:12257
  • 帖数:2177
  • 注册:2005-8-9
  • 状态:离 线
  • 15


于丹《论语》心得第四部分

    大家读《论语》会发现,这里面经常出现一个词:君子。我们直到今天还常常将其作为做人的一个标准,说某某人非常君子。但是究竟什么是君子呢?




上海针刀医学网欢迎你: http://www.shxzd.com
咨询电话:021*56580511  13601951971
  •   2007/6/5 14:13:21
  •  

  • 等级:管理员
  • 积分:5610
  • 金钱:12257
  • 帖数:2177
  • 注册:2005-8-9
  • 状态:离 线
  • 16


第14节:君子之道(1)



  大家读《论语》会发现,这里面经常出现一个词:君子。我们直到今天还常常将其作为做人的一个标准,说某某人非常君子。但是究竟什么是君子呢?


  “君子”是孔夫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一部短短两万多字的《论语》,“君子”这个词就出现了一百多次。 


  我们把孔子对于君子所有的言语、界定、描述总结在一起,会发现,大概做一个君子要有几个层次上的要求。


  做一个善良的人。这是君子的第一个标准。


  君子的力量始自于人格与内心。他的内心完满、富足,先修缮了自我修养,而后表现出来一种从容不迫的风度。


  司马牛曾经问过孔夫子,什么样的人才能够称为君子呢?


  孔子答:“君子不忧不惧。”


  司马牛又问:“不忧不惧,就可以叫君子吗?”


  他可能觉得这个标准太低了。


  孔子说:“反躬自省,无所愧疚,当然没有什么可忧可惧的。”


  我们把孔夫子的意思转换成老百姓的话来说,就是“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


  一个人反省自己的行为,而能够不后悔、不愧疚,这个标准说低也低,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到;说高就是个至高无上的标准,大家想想,要使自己做过的每件事都禁得住推敲,实在又是极不容易的事。所以孔子才把它作为君子的人格标准。


  孔子在给学生讲课的时候曾经很认真地跟他们讨论过君子的问题,他说:“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


  孔子一上来很谦虚, 说“不忧”、“不惑”、“不惧”这三点自己做不到。


  什么叫“仁者不忧”?


  就是说,一个人有了一种仁义的大胸怀,他的内心无比仁厚、宽和,所以可以忽略很多细节不计较,可以不纠缠于小的得失。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真正做到内心安静、坦然。


  什么叫“知(智)者不惑”?


  在区区半个世纪之前,一个人一生可能就在一个单位,婚姻基本上不会有任何变动,从小到老可能就住在一个大杂院里。人们的烦恼可能是生活的或然性和可选择性太小。


  但在当今社会,我们的痛苦不是没有选择,而是选择太多。这是一个繁荣时代带给我们的迷惑。




上海针刀医学网欢迎你: http://www.shxzd.com
咨询电话:021*56580511  13601951971
  •   2007/6/5 14:14:06
  •  

  • 等级:管理员
  • 积分:5610
  • 金钱:12257
  • 帖数:2177
  • 注册:2005-8-9
  • 状态:离 线
  • 17


君子之道(2)


  我们无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让内心的选择能力更强大。当我们很明白如何取舍,那么那些烦恼也就没有了,这就是孔夫子所说的“知者不惑”。


  什么叫“勇者不惧”?


  用老百姓的话来说就是“两强相遇勇者胜”,也就是说,当你的内心足够勇敢,足够开阔,你就有了一种勇往直前的力量,自然就不再害怕了。


  一个真君子做到了内心的仁、知、勇,从而就少了忧、惑、惧。


  孔子说这三条我做不到。子贡说“夫子自道也”,您说的不就是您自己嘛!


  大家看,孔子告诉我们的做人标准,不是苛责外在世界,而是把有限的时间、精力,用来“苛责”内心。


  一个人内心对自己要求更严格一点,对别人就会厚道一点。我们今天老说做人要厚道,厚道并不是窝囊,而是他可以包容和悲悯别人很多的过错,可以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立场上想问题。


  因此,只有真君子才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既不抱怨老天爷不给我机会,也不抱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了解我。


  一个人内心没有了“忧”、“惑”、“惧”,自然就减少了对外界的抱怨和指责,也就增强了把握幸福的能力。


  而增强把握幸福的能力,正是学习的终极目的。


  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古人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今人学习是为了炫耀于人、取悦于人。


  真正尊崇学问的人,他的学习是为了人心灵的建树。从书本上学,从社会上学,从小学到老,无非是学习一种把握幸福的能力。


  让自己成为一个有知识,有教养,而且内心忠诚的公民,然后以此在社会上安身立命,学习的目的就是完成这么一个自我角色的建立和提升。


  而“为人之学”又是什么呢?


  它是把学到的知识当成工具,当成一种技能,以之谋一份职业,为自己谋一份福利。


  孔子曾经直截了当地跟他的学生子夏说:“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论语?雍也》)。就是说,要想着提高修养,不要老惦记眼前的一点点私利。


  孔子从来不说做君子就要像谁谁谁那样,在孔子看来,做君子就是做一个最好的你自己,按照自己的社会定位,从身边做起,从今天做起,让自己成为内心完善的人。因为只有你的内心真正有了一种从容淡定,才能不被人生的起伏得失所左右。


  这使我想起了一个小故事:


  在一条小街上,三个裁缝开了三家裁缝店,每一家都想招揽最多的客人。


  第一个裁缝挂出一块大牌子,上写:我是本省最好的裁缝。


  第二个裁缝一看,觉得我要比他更高一点啊,于是做了一块更大的牌子,上面写着:我是全国最好的裁缝。


  第三个裁缝想了想,难道我还能写是全世界最好的裁缝吗?想了半天,最后他做了一块很小的牌子挂出去,结果这条街上的客人都来了第三家,前两家变得冷冷清清。


  第三个裁缝的牌子写的是什么?上面写道:我是这条街上最好的裁缝。


  也就是说,他把视线收回到眼前,从当下做起,反而得到了人们的认可。


  做好自己的事,当一个善良的人,这是《论语》对于君子的第一条界定。但是不是做一个善良的人就可以称之为君子了呢?还不是。


  做一个内心完善的善良的人,是成为君子的前提。但仅有这个是不够的,孔夫子心目中的君子,不仅是一个好人,还要是伟大和高尚的人,他要胸怀天下,奋发有为。


  孔子曾经说过,“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论语?宪问》)。就是说,一个人如果成天想的都是自己的小家,自己的小日子,那么这个人就不能够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


  孔子的学生曾子曾经说过:“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


  这样一份担当,后来就演化成了中国儒家人格中所谓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中国人的人格理想很有意思,儒家和道家从来不是彻底分离的,而是人格理想的两端。用林语堂先生的话来讲,中国每一个人的社会理想都是儒家,而每一个人的自然人格理想都是道家。




上海针刀医学网欢迎你: http://www.shxzd.com
咨询电话:021*56580511  13601951971
  •   2007/6/5 14:14:49
  •  

  • 等级:管理员
  • 积分:5610
  • 金钱:12257
  • 帖数:2177
  • 注册:2005-8-9
  • 状态:离 线
  • 18


君子之道(3)



  这就是我们经常的一种表述,叫做“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一个人在显达的时候能以天下为己任,而在困窘之时还不放弃个人修养,还能心怀天下,这就是君子了。


  在孔子之后,中国古代有许多名士当自己穷极潦倒的时候,还念念不忘苍生黎民。


  诗圣杜甫在自己的茅屋仅能容身、破败漏雨之时,他想的却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想让更多的人住上好房子。我们不会感到杜甫是在说大话,而是会被那博大的胸襟和炽烈的感情所震撼!


  再比如范仲淹,他认为一个士人不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都应该系念天下君民,都应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


  这样博大的胸怀,这样高远的志向,不难看到孔子和《论语》的影响。


  读到这里,大家也许会有一种疑问:儒家讲“天下己任”是要以牺牲个人利益为前提的吗?


  其实孔夫子并不否认个人利益的存在,相反,他所倡导的这样一种笃定、实用而温暖的人际理论是以保障每个人利益权利最大化为前提的。他让你在此基础上尽量为社会做更多的事情。


  但孔子认为谋求个人利益的时候不能不走正路,一心想走捷径,一心想贪小便宜。孔夫子认为,走正路还是走捷径,是君子和小人的区别。


  他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义”就是“宜”,也就是说,君子走的始终是一条适宜的正路。而小人则一心看重私利,在一己私利驱使下很容易走上邪路。


  那么,君子和小人有哪些不同的表现呢?


  孔子说:“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论语?里仁》)就是说,君子和小人每天心中惦记的事情是不同的。


  君子每天牵挂的是自己的道德修缮,小人则记惦的是自己的家乡;君子心中始终有一份规矩、法度,不得超越,小人则满脑子想的是些小恩小惠,小便宜。


  一个人他每天就惦记自己家的事情,比如我怎么样能够多买一套房,我怎么样利用一下福利分房政策,每天算计着自家的衣食居住,这就是孔夫子说的小人的心思。当然这也没有太大的过错,但是如果一个人的心就拘囿在这么一点点利益上,为了维护和扩大这一点点利益而不顾道德和法律的约束的话,那就很危险了。


  君子从来是尊重道德法制的,就像我们每一个人,走过街天桥,走人行横道,等待红灯,这些看起来都会给我们生活多多少少带来一点限制,但是当这点限制成为彼此尊重、社会默契的时候,却保障了自己的安全。


  而小人则贪图眼前的利益,喜欢钻小空子,占小便宜,一次两次可能得手,但这里面潜藏着危机,肯定迟早要吃大亏。还是拿走路来说,一看红灯、绿灯中间闪着黄灯,赶紧跑过去吧,觉得这个事情沾了个小便宜,久而久之,这里面有多大的隐患大家都心知肚明。


  所以什么是小人呢?就是没有大眼界,抢占眼前小便宜的人。


  那么在今天这个社会,怎样成为一个君子?我想不妨从倡导 “恒心”开始。


  我们现在这个社会有了多元选择,我们在兴奋、激情的驱使下,在众多选择中摇来摆去,难以决定。这是缺乏“恒心”的表现。


  每一个人走上社会的时候,都会怀抱一种理想和憧憬,希望能够有所作为。但是为什么这些理想在现实中会一一破灭?一个重要的原因也是我们的“恒心”不够。


  如果我们真正有一番定力,有一个宏阔的境界,即使没有达到“无恒产而有恒心”那么高的境界,起码离君子已经不是很远了。


  这是君子的第二个标准。


  君子还有第三个标准,就是“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论语?卫灵公》) 。 


  就是说:君子是合群的,虽然他内心里庄重、庄严不可侵犯,但他在一大群人里头却从来不争。同时,他也决不拉帮结派,谋取私利。




上海针刀医学网欢迎你: http://www.shxzd.com
咨询电话:021*56580511  13601951971
  •   2007/6/5 14:15:38
  •  

  • 等级:管理员
  • 积分:5610
  • 金钱:12257
  • 帖数:2177
  • 注册:2005-8-9
  • 状态:离 线
  • 19


君子之道(4)


  这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君子和而不同”(《论语?子路》)。


  举个例子,许多人在一起,大家的观点肯定会不完全一样,当各自说出自己的观点时,一个真君子是会认真倾听的,他能够理解和尊重每一个人观点的合理性,同时又能够坚持自己的观点。这样就既保证了整体的和谐,又保留了不同的声音。我们今天说要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把每一个人的不同的声音和谐地融入到大的集体的声音中。


  小人则刚好相反,他是“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生活中经常会看见这样的场面:大家讨论一件事情的时候,领导的话还没说完,马上就会有人跳出来说,对对对,领导说得真好,什么高屋建瓴、深谋远虑之类的溢美之词说了一大箩筐;可是到会后他转脸就会对别人说,哎,这个领导说的都是什么啊?我一点都不同意他的观点!


  关于君子和小人行事的不同,孔子还有一个表述,叫做“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


  “周”就是能够团结照顾到很多人,他以道义为准则与人交往,所以有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一个真君子不管他有多少朋友,他都会像空气里的氧气一样,让朋友们感觉到很欢欣,感到受到照应。


  “比”这个字形,象两个人紧挨着站在一起,意思是说,小人喜欢结成小圈子,他不会融入大集体。


  比如说开一个Party,一个君子会让这里面远近亲疏所有人都觉得很舒服;但是小人呢,他会和他最要好的人躲到一个角落去嘀嘀咕咕,好像他们两个人好得不得了。


  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呢?还是因为君子和小人的道德境界不同。


  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小人之所以喜欢互相勾结,是因为他的心里有鬼,想通过这种勾结谋取私利和维护既得利益。所谓“结党营私”,正是这个意思。而君子则胸怀坦荡,因为他坦然无私,所以能够平和,能够以善意跟所有人走到一起。


  中国一直以和谐为美,而真正的和谐是什么?就是在坚持不同声音、不同观点的前提下,对于他人的一种宽容,一种融入。其实这就是君子之道。


  因为君子和小人有这许多不同,因而同君子相处和同小人相处,情形会很不一样。


  孔夫子说:“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论语?子路》) 


  《论语》的叙事方式特别容易懂,就是因为它老把君子和小人放在一起比较。


  说,同“悦”,高兴。一个君子你很容易与他相处,但是你又难以取悦他。假如你想以不正当的手段取悦他,他反而会不高兴。决不会说你给他一个小恩小惠,他就给你大开绿灯、大开后门。等到他真正使用你的时候,他会根据你的才干,给你安排一个合适的位子。这就叫“器之”。


  小人的特点是你很容易取悦他,但是你很难与他相处。生活中这样的人不在少数。比如说你给他施一点小恩小惠,帮他一个小忙,甚至你请他喝一顿酒,这个人就会很高兴了。即便你取悦他的方式是不合乎道义的,是不正当的,他也还是会很高兴。但这样的人又是很不容易共事的。你千万不要以为取得了他一时的欢心,他以后就会非常忠诚地一路给你开绿灯,虽然你费了很多力气,花了很多钱财,打通了关节,但等到他真要用人的时候,他不会根据你的才干给你安排工作。而是求全责备,觉得你这儿也不够格,那儿也不达标,你以前所做的一切都算白费。他会想法刁难你,让你觉得很尴尬。所以这样的人你很难与他相处。


  这就是小人和君子的区别。


  《论语》中为我们描述的君子,除了要是一个善良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很好相处的人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说话和做事的标准。


  一个君子的言行,应该是怎样的呢?


  一个君子不会把自己要做的事、要达到的目标先说出来;而往往是等把事都做完了,目标达到了,才淡淡地说出来。这叫“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论语?为政》)。




上海针刀医学网欢迎你: http://www.shxzd.com
咨询电话:021*56580511  13601951971
  •   2007/6/5 14:16:21
  •  

  • 等级:管理员
  • 积分:5610
  • 金钱:12257
  • 帖数:2177
  • 注册:2005-8-9
  • 状态:离 线
  • 20


君子之道(5)


  孔子十分讨厌那些夸夸其谈的人,他说:“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他认为,真正的君子应该“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表面上可能是木讷的,少言寡语,但他的内心无比坚定、刚毅。


  《圣经》说世上最追不回来的有三件事:射出的箭、说出的话和失去的机会。说出去的话有时候就像覆水难收,所以一个真君子,总是先把事情做到,然后再去说。


  孔子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这在今天成为一个成语,叫“言过其行”。一个人说的多于他做的,是君子之耻。


  君子的力量永远是行动的力量,而不是语言的力量。


  君子崇尚实干,那么,一个真君子应当在社会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从事什么样的职业?


  在孔子看来,君子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是比职业主义更高一层的理想主义。君子从来不是固定在某个职业中,他说:“君子不器。”(《论语?为政》)君子在这个世界上不是作为一个容器存在的。容器是什么呢?就是你合格地中规矩地摆在那儿做一份职业而已。


  所以,君子的社会角色是变通的、与时俱进的。一个君子重要的不在于他的所为,而在于他所为背后的动机。他们是社会的良心。


  人很奇怪,我们是思维决定行动,也就是态度决定一切。我们在这个社会上每天做的事情大体相同,但对这些事情的解释各有不同。


  我曾经看过十五世纪一个宗教改革家写的一本书,在这本书中他讲了自己青年时代的一个小故事,而这个故事改变了他的一生:


  他说有一天他路过一个烈日炎炎下巨大的工地,所有人都在汗流浃背地搬砖。


  他去问第一个人说,你在干什么呢?


  那个人特别没好气地告诉他,你看不见啊,我这不是服苦役——搬砖吗?


  他又把这个问题去问第二个人。这个人的态度比第一个人要平和很多,他先把手里的砖码齐,看了看说,我在砌堵墙啊。


  后来他又去问第三个人。那个人脸上一直有一种祥和的光彩,他把手里的砖放下,抬头擦了一把汗,很骄傲地跟这个人说,你是在问我吗?我在盖一座教堂啊。


  大家看一看,这三个人做的事情是一模一样的,但是他们给出来的解读却是三个层次:


  第一种人的态度我称为悲观主义的态度。他可以把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看作是生活强加给的一份苦役,他关注的是当下的辛苦,当然这也是确实存在的。


  第二种人的态度我称为职业主义的态度。他知道自己在砌一堵墙,这堵墙是一个局部成品,他知道要对得起今天的岗位,要对得起他的一份薪水、一个职务和职称,所以他的态度不低于职业化的底线。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器”的境界,作为一个容器的存在他合格了。但是他没有更高的追求。


  而第三种人的态度我称为理想主义的态度。也就是说,他看到眼前的每一块砖,每一滴汗,他都知道这是在通往一座圣殿和教堂。他知道,他的每一步路都是有价值的,他的付出一定会得到最终的成全。此时,他所做的事情绝不仅仅作为一个器皿,而是关系到我们的生命,我们的梦想,关系到我们最终能不能建筑起一座教堂。而同时,因为有了这个教堂梦想的笼罩,也成就了这样一个超出平凡的个体。


  由此可见,“君子”这个《论语》中出现最多的字眼,他的道理永远是朴素的,是温暖的,是和谐的,是每一个人可以从当下做的;而那个梦想,那个目标,既是高远的,又不是遥不可及,它其实就存在于当下,也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真君子。




上海针刀医学网欢迎你: http://www.shxzd.com
咨询电话:021*56580511  13601951971
  •   2007/6/5 14:17:28
  •  



Powered By:上海小针刀网 v2.0 beta 1 Copyright © 2005 shxzd.com
当前风格: [蓝色视觉]  执行时间:2.28125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