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本帖的第 15217 位读者
  ≡ 帖子主题:2006年大会论文集--头颈部疾病
  • 等级:管理员
  • 积分:5610
  • 金钱:12257
  • 帖数:2177
  • 注册:2005-8-9
  • 状态:离 线
  • 11


针刀治疗环枢关节错位型颈椎病38例疗效观察
 
来心平1     来  宾2
( 1. 中国安徽省阜阳纺织医院  2.中国安徽省阜阳市来心平针灸针刀诊所 )
 
【摘要】目的: 研究对环枢关节错位的正确诊断,观察针刀治疗和手法复位对环枢关节错位的治疗效果。 方法: 切开松解C1-2和C2-3的棘间韧带及横突间韧带,配合颈椎两点一面复位手法进行治疗。 结果: 治愈22例,占57.98%;显效8例,占21.05%;有效7例,占18.42%;无效一例,占2.63%。总有效率为97.37%。 结论: 环枢关节错位的正确诊断,对提高疗效至关重要,针刀松解术与手法复位,是治疗环枢关节错位型颈椎病安全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小针刀疗法;手法复位;环枢关节;颈椎病
 
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环枢关节错位型颈椎病临床也并不少见,只是因为它是一种比较特殊的颈椎病,非常复杂,人们比较生疏,也是当前治疗上的一大难题。由于环枢关节的关节面平坦,关节囊松弛,关节活动频繁,便易于错位。但该关节在颅底,很小,X线摄片不易见到;同时,由于环枢关节错位造成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与一般颈椎病的表现没有特殊区别,所以该病易被忽视而误诊、误治,造成病人很大痛苦。[1]近10年来,我们用针刀及手法治疗各种类型颈椎病500余例,其中有38例诊断为环枢关节错位型颈椎病,用针刀松解及手法复位对该类型颈椎病进行治疗,取得了显著疗效,现将其疗效观察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38例患者,男性13例,女性25例;年龄最小者16岁,最大者63岁,平均41.2岁,其中30岁以下者19例,30—50岁者14例,50岁以上者5例;病程最短者15天,最长者18年,平均4.6年,其中1年以内者13例,1—5年者16例,5年以上者9例。所有病例均用其他方法治疗过。
1.2 临床表现和体征:
1.2.1 枕项部疼痛、偏头痛36例,眩晕38例,恶心25例,呕吐者11例,视物模糊19例,听力减退21例,耳鸣28例,烦躁、失眠16例,记忆力减退29例,不明原因的心跳、胸闷12例,颈项不能转动者13例,伴有精神症状者2例。
1.2.2 C2棘突压痛者34例;C1横突一侧压痛者12例,两侧压痛者26例,C2棘突偏歪者26例。
1.2.3 环齿关节X线表现:开口位片示38例患者齿状突轴线与环椎轴线均发生分离,偏移最大者4.5mm,偏移最小者1mm,平均偏移2.5mm。两例患者环枢两侧关节面距离相等,同侧关节面平行,其余36例患者两侧关节面间隙均不等,相邻关节面不平行,两侧侧块距齿状突间距相差最大者为3.5mm,最小者为0.5mm,平均相差2mm。
1.2.4 诊断依据:①头痛、头晕伴恶心,颈项部疼痛等症状;②C2棘突偏歪及压痛,C1横突压痛等体征;③X线开口位片见环枢关节解剖关系异常。
2.  治疗方法
2.1  针刀治疗
2.1.1  体位:俯卧位,胸部垫一薄枕,头颈部伸出床头,尽量前屈,下颌抵于床头边缘。
2.1.2  备皮:剃除上至枕后粗隆,外至两侧耳后乳突之间的 毛发。
2.1.3  定点:C1-2和C2-3棘突间和横突间共6点,以龙胆紫作标记。
2.1.4  消毒:术者戴手术帽、无菌手套及口罩,术区皮肤碘酒、酒精常规消毒,铺无菌巾。
2.1.5  针刀操作:棘间点操作,刀口线与身体纵轴平行,针刀体与项部皮肤垂直刺入,达棘突上缘,调转刀口90°,切开棘间韧带2-3刀。横突间点操作,刀口线与身体纵轴平行,针刀体与项部皮肤垂直刺入,直达颈椎骨面,调转刀口线90°,切开横突间韧带2-3刀,术毕,针刀口敷以创可贴,嘱患者针眼3天不得沾水,以防感染。5-7天治疗一次,一般1-3次即愈。
2.2  手法治疗:
2.2.1  用朱汉章教授的两点一面复位手法[2],患者仰卧治疗床上,使头顶与床头边缘平齐,医生左手放于患者颈项部,右手托扶于下颌处,用左手捏拿颈项部肌肉三遍,接着托住患者后脑勺,一助手拉压住患者双肩,进行对抗牵引,约一分钟后,医生突然加大压力,然后左手拇指推顶左侧横突(以枢椎棘突向右侧旋转为例),食指勾住枢椎棘突,右手托于患者下颌,嘱患者慢慢将头向右侧转动,医生右手掌部按压于患者脸的左侧,待转到最大限度时,在一瞬间双手协同动作,同时用力,左手食指将棘突用力向左侧勾住,拇指用力将横突向颈前右方推顶,医生右手弹压患者脸的左侧。这些动作都在同一时间横断面上完成。此时多能听到复位“咯哒”的响声,注意手法必须轻巧,不必强求听到响声。手法结束后,戴颈围一周。
2.2.2   自2002年始,有时我们也根据情况采用朱汉章教授的牵引摇晃推顶复位法。[3]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治愈:各型颈椎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X线复查,环枢关节解剖关系基本恢复正常;显效:各型颈椎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但在阴天下雨或体位不适时偶尔出现,遗有轻度头晕;有效:各型颈椎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有所好转,功能有所改善;无效:各型颈椎病的临床症状和功能无明显改善。
3.2  治疗效果:38例患者,其中治愈22例,占57.89%;显效8例,占21.05%,有效7例,占18.42%;无效1例,占2.63%。
4. 典型病例:
李某,女,35岁,缝纫女工,1996年6月因头痛,眩晕,恶心,呕吐在阜阳市xx医院住院治疗一个月,病情无明显好转,于1996年7月8日慕名要求用小针刀治疗。就诊时患者神情恍惚,闭目而卧,不愿讲话,动则即吐。由其母代诉病情。患者神情淡漠,颈向右侧偏歪,C2棘突向右侧偏歪,C1左侧横突压痛,X线开口位片示齿状突右偏。诊断:环枢关节错位型颈椎病。小针刀松解棘突间及横突间韧带,行两点一面手法复位,颈围固定。术毕,患者头脑清醒,睁眼,开始讲话,并翻身坐起。嘱其针眼3天不能见水,去枕平卧,颈项少转动,五天以后复诊。复诊时患者症状和体征完全消除,谈笑风生。随访8年未复发。
5.  讨论和体会:
5.1  环枢关节包括环枢外侧关节和环枢正中关节。外侧关节由环椎下关节面与枢椎上关节面组成,关节囊和周围韧带松弛,在一定限度内有较大范围的运动;正中关节位于齿状突前后,前方由齿状突与环椎前弓的关节组成,后方由齿状突与环椎横韧带间的滑膜囊。环椎横韧带张于环椎侧块的内侧面,将环椎的椎孔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部容纳齿突,后部容纳脊髓与被膜。环椎横韧带中部向上、下各发出一纵行纤维束,分别附于枕骨大孔前缘和枢椎体后面,共同构成环枢十字韧带,有限制齿状突后移的作用,当暴力损伤韧带时,齿状突向后移位,可压迫脊髓有致命危险[4]。
5.2  环枢关节错位的病因病理:环枢关节关节囊松弛,运动灵活,头部的90%发生在环枢关节[5]。因此环枢关节周围的韧带容易损伤,造成关节错位。在日常生活中,环枢关节活动频繁。尤其文职及手工人员,长期低头伏案,枕颈部肌肉反复受到牵拉,造成慢性劳损,出现粘连,挛缩,甚则疤痕形成,导致慢性软组织损伤,引起环枢关节内外平衡失调,进而引起颈椎1、2节段失稳。由于平时不良的睡姿,枕头的高低不适,不正确的工作姿势,以及不当的体育锻炼,外伤等,均可诱发环枢关节旋转错位。横突孔偏离正常的位置,使椎动脉受到不同程度的牵拉,扭曲或压迫,致椎基底动脉系供血不足。前庭神经核或迷路缺血可引起眩晕症状,大脑后动脉支配的枕叶部视中枢以及眼动脉系缺血,病人可引发视力障碍。脊神经根受压迫或刺激时,引起后头部痛麻。关节错位亦可牵拉颈上神经节,引起心率不齐,听力失聪,咽部不适,嗅觉,视觉减退,舌体麻痹等。
5.3  环枢关节错位型颈椎病与其他类型的颈椎病,在病因病理上没有根本的区别,都是积累性劳损造成动态平衡失调所致,临床症状也有相同之处,尤其是椎动脉供血不足和交感神经功能失调的一系列临床症候群,其他类型颈椎病也多数存在。所以不能一遇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的患者都认为是环枢关节错位型颈椎病,其正确诊断的关键是必须结合C2棘突偏歪及压痛和C1横突压痛的体征来进一步判断,以及颈椎开口位X线片所示环枢、环齿位置关系的异常来确定。因此,颈椎病X线检查必须常规拍摄开口位片,特别是对疑有环枢关节错位的患者,更不能忽视。只有临床症状、体征和X线开口位片三者结合才能最后做出正确的诊断。若单凭X线片而忽视了症状和体征,也是难免出现误诊、误治的。环枢关节接近脑干,位置重要,结构复杂,诊断必须正确,操作必须谨慎,若不小心误伤脊髓或椎动脉,将造成严重的后果,万万不可粗心大意!
5.4 针刀术后的两点一面复位手法,其目的一方面是通过手法使针刀施术后残留的粘连和疤痕达到完全彻底的松解,再就是使疤痕挛缩所造成的关节错位在针刀松解的基础上,再用手法补充复位,手法是针刀术后的补充治疗,只要配合得当,定能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6]。两点一面复位手法采取仰卧位,可使患者神情安定,心地坦然,消除紧张情绪和恐惧心理。体位舒适可使患者颈部肌肉全部放松,减少了肌肉对手法的对抗。这样不仅使手法省力,更容易达到无损伤的要求。
5.5 治疗环枢关节错位的两点一面复位手法,食指勾拉枢椎棘突,拇指推顶枢椎一侧横突,方向和齿状突偏歪的方向相同,而不是相反,和治疗钩椎关节旋转移位方向完全不同。之所以不同,这是因为,我们在X线的正位片上看不到第二颈椎的旋转方向,而只有通过对开口位片上才能看到齿状突的偏歪(齿状突两侧的间隙一边变宽,一边变窄),左边变窄表示枢椎向左侧旋转(这是枢椎的前部),右边变窄表示枢椎向右侧旋转。而我们在进行复位时,食指只能够拉到枢椎的棘突(这是枢椎的后部),前部向左旋转,就是后部向右旋转,所以手法时的作用力方向和普通可以直接见到的棘突偏歪的方向是相反的[7]。
 
[参考文献]
[1]  庞继光  针刀医学临床规范治疗手册  中国中医药学会针刀医学会  1998年  162--163 
[2]  朱汉章  小针刀疗法高级班讲义 1990.4  50页
[3]  朱汉章  针刀医学原理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年4月第一版,704 706 707 
[4]  朱汉章  针刀医学原理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年4月第一版   679
[5]  庞继光  针刀医学临床规范治疗手册  中国中医药学会针刀医学会  1998年  163
[6]  来心平  华佗夹脊穴针刀术与传统针刺治疗颈椎病疗效比较  首届国际针刀医学学术交流会  中国中医药学会针刀医学会1999  100
[7]  朱汉章  针刀医学原理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年4月第一版 285




上海针刀医学网欢迎你: http://www.shxzd.com
咨询电话:021*56580511  13601951971
  •   2006/11/30 21:57:35
  •  

  • 等级:管理员
  • 积分:5610
  • 金钱:12257
  • 帖数:2177
  • 注册:2005-8-9
  • 状态:离 线
  • 12



针刀配合活血化瘀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
 
钱加华
( 沭阳县沭城镇塘坊医院  223600  江苏省 )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中多发病,临床中常见病,主要以头晕、头痛、颈后不适、伴耳鸣、视力障碍、出汗、颈部活动受限,典型特点是活动头颈可诱发头晕发作、呕吐等,有的在站立或转颈时突然摔倒。
发病年龄以45岁以上多见,也有少年发病。检查:头颅CT提示正常范围,TCD(彩色多普勒)提示脑供血不足。颈椎x线片,正侧位正斜位提示钩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见,环枢关节侧块两侧不对称,血、二便常规提示正常范围。
1.体检:
一般情况尚好,心肺(-)肝、脾、肾均正常,脊柱正常生理曲度,四肢活动自如,血压一般正常或偏低。
专科检查:
于颈后环枕区,枕骨隆突下缘及旁开2~2.5cm处可触及敏感痛点。于颈椎C2棘上韧带处及旁开1.5~2cm处可检及明显触痛点,头固定一个方向不敢随意转动。头向前屈、后仰及左右45°侧转于以上痛点均有不适,压顶试验(-)臂丛牵拉试验于以上痛点有不适,四肢活动均正常功能位。
根据上述结合临床表现,诊断明确,向患者及家人交代病情。找好颈枕部敏感痛点,用记号笔做标记。
2.治疗方法:
2.1针刀治疗 患者进入针刀治疗室俯卧治疗床上,胸部垫簿枕,两手交叉相达放于治疗床上,头部前额顶于双手上,使颈部稍前伸拉长,剪去针刀手术区头发,常规消毒,盖针刀手术专用洞巾,医生戴手术帽、口罩、穿手术衣、戴无菌手套,用汉章牌4号针刀,于颈后先找好痛点,标记处做针刀,先在环枕区痛点以45°角向枕骨痛点处斜刺到骨面,先纵行切开,横行剥离2~3刀即可,刀始终在骨面上滑动,不能离开骨面,然后将颈椎c2棘突处旁开1.5~20cm处痛点同时针刀治疗。均达骨面,行纵行切割,横行摆动,出针刀后,压迫3~5分钟止血,贴创可贴。休息5~10分钟,行颈部手法适当牵引(以海军总院王燮荣教授手法)休息片刻如无明显不适,护送病房。
2.2  给予20%甘露醇125~150ml加地塞米松5mg/静脉滴注3—5天(地塞米松用量不可过大,一般用不超过3天)。
2.3  常规给予5%GS250—500ml加复方丹参2ml×10支,VC2g/静脉滴5~7天。
2.4  5%GS500ml加10%氯化钠10ml、10%氯化钾10ml、VB6200mg、A.T.P40mg、肌苷300mg、654-II 1Omg/静滴5~7天。
2.5  如患者体质弱、出汗多、呕吐次数多,纳少,可用0.9%氯化钠250~500ml加10%氯化钾10ml加生脉50ml/静脉点滴每日一次,连用5~7天。
其它不适对症处理。
我们通过以上方法治疗在临床中对颈源性眩晕、椎动脉型颈椎病,治疗效果满意,能在短时间内达到临床治愈。用针刀在颈部痛点治疗比单用中、西药效果好。
3. 概述总结: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临床中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也是颈性眩晕的主要原因。本病主要致病因素多是颈、枕周围软组织劳损,是颈部长期低头工作,使颈部肌肉韧带劳损、挛缩、结疤、神经血管等卡压或脑动脉硬化引起,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从而引发一系列脑供血不足症状群,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出汗等。
我们用针刀在颈部痛点松解剥离,达到解除痉挛、结疤粘连,恢复正常动态平衡。使神经、血管不受卡压,恢复正常微循环,使脑部供血达到改善,使头晕、头痛、呕吐症状消失,达到治愈。
因(椎-基底动脉系统是小脑、脑干及大脑半球、枕部的血供来源。左右两侧椎动脉向大脑供血量约占全脑血量的1/5左右,其他血供由颈总动脉及颈内小动脉供给,一旦受卡压就会出现脑缺血症状)其发病率随年龄增大而增高。
4.药物:
4.1  用20%甘露醇加地塞米松可有效改善针刀在椎、枕部手术引起少量充血水肿,降低颅内压,减轻头晕、头痛,防止呕吐。
4.2  复方丹参可有效改善血液循环,增加心脑供血,降低血管阻力,降低血粘度。
4.3  654-2有扩张血管作用,升血压,改善心脑循环,止吐作用。
4.4  生脉注射液,我们在临床应用比复方丹参注射液效果好。
因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多伴有活动性呕吐、出汗多、纳少、阳虚较明显。
因生脉注射液主要有红参、麦冬、五味子等,功能是益气、养阴、复脉固脱。对气阴两亏、脉虚、心悸、气短、汗出有较好效果。
复方丹参、生脉、654-2注射液能增加椎一基底动脉供血,改善小脑前下动脉、小脑后下动脉、迷路动脉、内耳供血、营养神经、血管,从而使脑供血不足所致症候群消失,恢复正常大脑功能。
 
 
 




上海针刀医学网欢迎你: http://www.shxzd.com
咨询电话:021*56580511  13601951971
  •   2006/11/30 21:57:50
  •  

  • 等级:管理员
  • 积分:5610
  • 金钱:12257
  • 帖数:2177
  • 注册:2005-8-9
  • 状态:离 线
  • 13



针刀治疗颈性头昏350例
 
秦保和1  屈 勇2
(1.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中医院  443500  湖北;2. 秭归县二医院  443600  湖北)
 
颈性头昏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药物治疗效果常不令人满意。自1998年至今,我们采用针刀治疗颈性头昏350例,疗效肯定,现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
本组350例,男161例,女189例;年龄30~75岁,平均45.2岁;病程7天~18个月,平均2.1月。
其中X片示:颈椎退行性变者307例,CT示颈椎不同程度椎间盘病变者85例。所有患者均具以头昏为主诉,以头脑昏蒙、沉重如裹,困乏欲睡为主要临床特点,或伴眼胀、视物模糊等,可自行缓解或手法治疗缓解,但易反复发作。无头晕与恶心,可于前头、后头或单侧头昏。
查体:按压枕骨上下项线之间的软组织可找到相应的敏感点或痛点,且按压该点可诱发头昏或使头昏加重。
2.治疗方法
患者取俯卧位,选取枕骨上、下项线之间的敏感点作为进针点,以龙胆紫标记。常规消毒,采用4号汉章针刀,按照针刀四步进针法进针(对疼痛过于敏感或恐惧者,可先以1.0%利多卡因行局部浸润麻醉)。刀口方向与脊柱纵轴方向平行,进针后,针尖触及骨面后退针少许,行纵行疏通、横行剥离手法,有硬结者,切开减压;再倾斜针体,左右铲剥数下,手下有松动感后,出针。术毕以创可贴覆盖创口,嘱患者术后二日内保持创口干燥清洁。每周治疗一次,连续治疗不超过3次。
3.标准与效果
痊愈:症状全部消失,工作、生活如常,随访一月无复发者   207例,占59.1%;
显效:症状全部消失,但偶有不适,但可迅速自行缓解者     112例,占32.0%;
好转:症状明显改善,日常工作生活无明显影响者            29例,占8.3%;
无效:症状无改善或症状在疗程内反复如初者                 2例,占0.6%。
总优良率为91.1%。
4.讨论
头昏是颈椎病最为常见的症状之一,临床上常将其归属于颈性眩晕症、颈源性头痛、椎动脉型及交感神经型颈椎病之中,而实际上,颈椎病患者常常以头昏作为独立症状而就诊,并不一定附加其它症状,因此增加了诊断及治疗的难度。
颈性头昏者可在枕骨上、下项线之间找到敏感点或压痛点,而该区域是椎枕肌群(头后大、小直肌,头上、下斜肌)在枕后的附着点,头的运动均与此肌群相关,在头部的频繁活动或长期固定于一姿势时,肌肉处于紧张、痉挛状态,以致上段颈椎的动态力学平衡失调,肌纤维损伤或撕裂,细胞破裂,组织液渗出,形成椎枕肌群的慢性积累性损伤。人体在修复损伤的过程中,又形成结疤、粘连的病理变化,形成新的病理因素。
肌紧张和粘连导致组织内压增高,局部微循环障碍,组织缺血缺氧,组织代谢产物聚积。因C4以上软组织的感觉通路与小脑、前庭神经核、红核等中枢相连,颈部的筋膜、肌肉主要由颈脊神经后支支配,位于这些组织内的感觉器,接受了因组织内压增高所产生的压力变化,及聚积的代谢产物的异常刺激,通过C1~3脊神经后支经脊髓小脑束、橄榄及网状小脑束等传导通路传入中枢,引起小脑及前庭神经核等皮层下中枢的兴奋而产生症状。
椎枕肌群的损伤及痉挛导致上段颈椎动态平衡失调,使C1~3颈段不稳,易产生节段性假性滑移,导致颈椎小关节错位、旋转或颈椎的超常范围活动,直接刺激椎动脉,使椎动脉痉挛;或者刺激位于C2、3颈椎横突前方的植物神经链,使颈交感神经丛受到刺激,反射性的引起椎动脉痉挛,使供血减少致头脑昏蒙。
针刀治疗直接针对病灶,松解病损软组织,使生物力学平衡状况改善,使局部微循环障碍改善,从而达到改善临床症状的目的。虽说我们运用针刀对此症的治疗效果满意,但依然存有种种疑问。其致病究竟是以植物神经刺激为主,还是以椎动脉直接受刺激所致抑?或是病损刺激直接影响到中枢?头昏是因大脑缺血所致,还是中枢对疾病的反应?颈性头昏与颈性眩晕或头昏致病机理是否一样等?尚值得商榷。
 
【参考文献】
[1] 赵俊,李树人,宋文阁等.疼痛诊断治疗学.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2001:907~908
[2] 朱汉章.小针刀疗法.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2:59~61
[3] 张素珍.眩晕症的诊断与治疗.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345~348
[4] 柳登顺,赵云连等.实用颈腰肢痛诊疗手册.河南科技出版社.2003:193~196
 
 




上海针刀医学网欢迎你: http://www.shxzd.com
咨询电话:021*56580511  13601951971
  •   2006/11/30 21:58:00
  •  

  • 等级:管理员
  • 积分:5610
  • 金钱:12257
  • 帖数:2177
  • 注册:2005-8-9
  • 状态:离 线
  • 14


针刀治疗颈性眩晕20例分析
王立强
( 黑龙江省集贤县二九一农场医院  155900  黑龙江 )
 
【摘  要】 目的:分析颈性眩晕以针刀松解枕下小肌群配合阻滞与手法恢复动态平衡失调,解除眩晕所取得的疗效。方法:颈性眩晕20例,采用小针刀松解枕下小肌群,配合阻滞与手法。结果:20例患者术后随访2个月—1年均无复发。结论:采取小针刀配合阻滞与手法治疗颈性眩晕是可行的。
 
【关键词】 颈性眩晕;针刀松解
 
颈性眩晕是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是发作性眩晕,常因变换体位、头部过度旋转、伸屈时诱发或加剧。我院疼痛科门诊一年来诊治20例,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20例,全部是2004年4月—2005年4月期间,因眩晕在我院疼痛科门诊就诊的患者,男5例,女15例。年龄40—82岁,平均年龄58岁。病程3个月—5年,发作次数最多一周3次,最少一年2次,所有患者颈椎正侧位片均有不同程度的椎体退行性改变。
1.2 主要症状和体征
以眩晕为主伴有恶心呕吐耳鸣11例,有猝倒史4例,有偏头痛12例。都伴有不同程度的交感神经症状,所有病例均有枕下小肌群起止点压痛及椎动脉点压痛,所有病例均经有关检查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眩晕,确诊为颈性眩晕。
1.3 治疗方法及要点
1.3.1 针刀松解枕下小肌群起止处的痛点。
1.3.2 星状神经节阻滞:1%的利多卡因10ml。
1.3.3 椎动脉点局部阻滞:维生素B12500vg,地塞米松5mg,0.5%的利多卡因10ml。
1.3.4 手法正骨:根据不同的微小移位采取不同手法。
2.结果
2.1治疗次数1—4次,平均3次,术后症状即刻减轻8例,有效率100%。
治疗效果:
治疗次数 1 2 3 4 
症状消失(例) 2 9 7 2 

2.2  随访观察2个月至1年均无复发。
3.讨论
颈性眩晕的发生是由于各种机械性与动力性的因素致使椎动脉遭受刺激或压迫以致血管狭窄折曲而造成以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为主要症状的综合征①。目前的治疗一般是以扩血管的药物为主,但只能暂时缓解椎动脉的供血,不能解除病因,达不到标本兼治的目地。
颈性眩晕是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一个最常见的症状。椎动脉型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退行性变而导致动态平衡失调,累及椎动脉而引起的症状。针刀松解紧张粘连挛缩的肌肉,手法纠正因平衡失调引起的椎间小关节的微小移位,解除了机械性与动力性因素,使其恢复动态平衡。星状神经结阻滞消除交感神经过度兴奋,使所支配的区域内痉挛的血管扩张,使椎动脉血流速度血流量增加,从而改善头颈部的供血②。局部阻滞消除枕下小肌群的水肿,改善局部血供,使肌肉挛缩得以缓解。此方法以针刀治疗为主,配合阻滞与手法恢复了动态平衡失调,达到了标本兼治的目地。但由于该病因复杂标本数量少,治疗时间较短,其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参考文献]
[1] 王自平 走出颈腰椎病针刀诊疗的误区  (南京新中医研究院出版)2003.10
[2] 李仲廉 临床疼痛治疗学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




上海针刀医学网欢迎你: http://www.shxzd.com
咨询电话:021*56580511  13601951971
  •   2006/11/30 21:58:14
  •  

  • 等级:管理员
  • 积分:5610
  • 金钱:12257
  • 帖数:2177
  • 注册:2005-8-9
  • 状态:离 线
  • 15


针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280例疗效观察
 
杨 晖   楼汉林
( 义乌市復元医院骨伤科  310009  浙江 )
 
【摘  要】目的:通过以针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探讨神经根型颈椎病治疗中常见的上肢神经并发卡压引起疼痛的治疗方法。方法:1. 下段颈椎横突部阳性反应点针刀松解;2. 颈椎棘突部阳性反应点针刀松解;3. 上肢神经卡压点针刀松解。结果:280例下段颈椎神经根型颈椎病,经针刀剥离、手法整复治疗,痊愈160例,占57.14%;显效75例,占26.79%;好转30例,占10.71%;无效15例,占5.36%;总有效265例,有效率94.64%。结论:针刀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伴上肢神经卡压引起疼痛疗效显著。
 
【关键词】神经根型颈椎病;针刀;上肢神经卡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0年10月至2004年l0月,共收集28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均来源于浙江省义乌市復元医院门诊及住院病人。
本组男性130人,女性150人。年龄最小18岁,最大78岁,平均年龄49岁;病程最长16年,最短1个月;病情等级:轻度50例、中度170例、重度60例。
1.2 病例选择标准: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颈椎病的诊断标准:
1.2.1 长期低头劳动、工作或惯于长时间看电视、电脑者,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者;
1.2.2 颈肩背疼痛,局部有明显压痛点,颈部肌肉僵硬,手指麻木无力,颈项活动可诱发加重疼痛麻木(其中用检查者手指挤压椎间孔可诱发颈神经根刺激性疼痛);
1.2.3 X线摄片或CT、MRI检查有颈椎病理改变,椎间盘病变。
1.2.4 麻木、疼痛范围与颈神经所支配的区域一致;
1.2.5 臂丛神经牵拉试验、压顶试验、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
1.3 排除标准:
1.3.1 仅有影像学表现异常,而无颈椎病临床症状;
1.3.2 急性外伤性椎间盘突出;
1.3.3外伤性网球肘、肩周炎、肱二头肌肌腱炎等所致的上肢疼痛者。
2.治疗方法
2.1 颈椎横突部阳性反应点治疗:
2.1.1 体位:患者取侧卧位,以充分暴露颈部术区。
2.1.2 定点:以颈椎横突部阳性反应点作为主要治疗点,通常在C4、5、6横突尖部定点。
定位方法:自乳突至C6横突尖作一联线,在其线前方约0.5cm处,自上而下沿胸锁突肌后缘摸下,可依次摸到自C2~5的横突尖。距乳突下端沿线1.5~2.0cm处骨突,相当于C2横突,以下每隔约1.0~1.5cm所摸到骨突,即为相应的C3~5横突;相当于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处的骨突为C4横突;再下一个为C5横突,位于胸锁乳突肌与颈外静脉交叉项端,相当于环状软骨上1.5cm处。
2.1.3 操作:手术区常规消毒,铺孔巾。选用汉章4号针刀,垂直于皮肤,对准横突尖部,刀口线与脊椎纵轴平行,进刀要迅速,至横突尖骨面时应缓慢,紧贴横突尖部前、后缘骨面,铲切3~4下。至术者手下有松动感,患者出现酸胀感或向上肢放散时即可出刀,出刀后用无菌纱布或创口贴外敷,术毕立即检查上肢及手的功能情况。
2.2 颈椎棘突部阳性反应点治疗:
2.2.1 体位:坐位,头颈前屈45°置于床上,或令患者侧卧,充分暴露单侧颈横突和棘突。
2.2.2 定点:颈部后正中线旁开l.5cm左右,取C3、4、5、6、7棘突水平处有明显压痛、硬结或条状物处定点。
2.2.3 操作:针刀在定点处垂直刺入,刀口线与脊柱纵轴平行,当针刀深入至有病变组织时,行纵形切割摆动,边松解边深入,直至关节处止。
2.3 并发上肢多段神经卡压的症状和治疗:
2.3.1 神经根型颈椎病伴双上肢多段神经卡压,患者常表现为难忍的肢体疼痛、麻木;尤其在睡觉时,上肢往往怎么放都不舒服,难以入睡;病情严重者,会导致上肢功能的丧失,感觉麻木(感觉传导障碍),无法伸展(运动传导障碍),好像瘫了一样。
2.3.2 神经根型颈椎病伴双上肢多段神经卡压而致痛,需进行局部松解以解除神经卡压情况,如尺、桡管综合症的局部压痛点松解。在桡管综合症、后骨间神经卡压综合症的治疗中,前者多用神经阻滞,后者适用汉章4号针刀松解。
3.疗效评定:
3.1 疼痛疗效指数,颈椎病疼痛分级
按照国际公认标准测量疼痛:MCG111疼痛询问量表(MPO)。分为轻度(+),疼痛较轻,PRI总分为1~6分;中度(++),疼痛较重,PRI总分为7~12:重度:疼痛剧烈(+++),PRI总分为>12分;无痛者(-)。
3.2 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医病症诊疗疗效标准》。
3.2.1 治愈:主要症状、体征消失,功能恢复良好,能胜任日常工作。
3.2.2 显效:主要症状、体征基本消失,功能基本恢复,能胜任轻体力劳动。
3.2.3 好转:症状、体征减轻,颈、肩、肢体功能均有改善,不能胜任轻体力劳动。
3.2.4 无效: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无明显变化,甚至有加重。
4.结果:痊愈160例,占57.14%;显效75例,占26.79%;好转30例,占10.71%;无效15例,占5.36%;总有效265例,有效率94.64%。
5.典型病例:
周某,男,46岁,某公司职员,从事电脑设计工作。2003年2月来院就诊。主诉:颈、肩、双肘外侧及大拇指麻痛三年。现病史:患者三年前从事电脑及长期伏案工作,出现颈部酸胀痛。双肘关节外侧酸痛,右桡骨小头部疼痛,右拇指麻木,经针灸、推拿治疗有所好转,近二个月来,由于工作过度疲劳症状复发。
查体:C4、5横突压痛明显,右臂丛神经牵拉试验(+),椎间孔挤压试验(++),右桡骨小头部压痛明显,CT间盘扫描示:C4~5、C5~6间盘突出,C5~6神经根受压。
诊断:神经根型颈椎病。
治疗:在C4~5横突部、棘上韧带压痛点行针刀松解术,治疗5次后,症状、体征消失,1年来未见复发。
6.讨论:
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病之一,发病率较高。过去一直认为其好发于老年人。但随着人们工作条件、性质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近年来其发病年龄有低龄化趋势,不少中青年人也开始患此病,由于本病临床表现呈多样化,且易反复发作,轻者影响工作,重者可致残,而神经根型颈椎病又是各型颈椎病中发病率最高的一种,因此引起了广大医务人员的极大重视。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因颈部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并因劳损或感受风寒而引发或加重病变,导致颈部力学平衡失调,致椎间盘突出(或膨出)、韧带钙化、骨质增生、压迫颈部肌肉、神经脊髓血管而出现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的综合症。颈椎病的临床表现十分复杂,据1992年统计,我国颈椎病的患病率平均为7.3%,全国有近亿人口得颈椎病。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中最常见的类型、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方法很多,但疗效往往并不理想,原因在于不少医生过于强调可能引起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症状的椎间盘突出症、侧隐窝狭窄、关节腔内增生及在影像学上很容易发现的病理改变,而忽视了椎管周围软组织,如肌肉、韧带、关节病变等,这些在影像学上还无法显示的病理改变。
从解剖学形态上可以理解,当神经根穿出椎管的过程中需要经过侧隐窝,椎间孔等部位,然后在横突间陆续外行穿出横突尖部进入斜角肌层,在横突间前、后结节上、前、中斜角肌发出腱纤维后,相互交叉下行,交织成网状结构。
正常情况下受到此网状结构的保护,一旦前斜角肌损伤,发生炎性水肿,粘连挛缩,即可产生对神经的刺激,发生上肢神经卡压症。
最常见的如桡神经在肘关节附近受压的桡管综合症。后骨间神经卡压综合征,腕管综合征等。关于上肢神经卡压和双卡压征。
1923的Upton与Mccomas首先提出,每当肢体近侧一条神经卡压上,其远端神经将更受压。本组28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中,有双侧桡管综合症、局部压痛明显48例,占17%。单侧桡管卡压痛16例,占5.7%。对于尺管卡压、网球肘、腕管综合症也不少见,本组未加统计。
1979年Yu报告525例,证实的腕管综合征有11%表现有电生理改变的神经根型颈椎病。路新民等认为当周围神经近端受压后,由于轴速流运输受阻使远端神经对卡压的敏感性增高,很容易在远端神经纤维管道处再次受压。
同样当神经远端受卡压时,可使近端轴突缺乏足够的营养物质,因而对外来压迫敏感性增加,耐受力下降,导致压迫性改变。
因此,无论是神经近端或远端受压,都有可能进一步发展为双管综合症,这也包括颈椎病神经根受压,合并胸出口综合征或更远端的神经卡压征等。对神经根型颈椎病,在上肢发生卡压后的神经必须进行局部卡压妥善松解、才能达到治愈颈椎病,起到巩固疗效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路新民.胸出口综合征合并远端神经卡压的疗效.中华手外科杂志.200l 增刊:37-39
[2] 陈德松.椎孔外颈神经卡压综合征与颈椎病的鉴别诊断.中华手外科杂志.增刊:26-28
[3] 施杞.论颈椎病
 
 




上海针刀医学网欢迎你: http://www.shxzd.com
咨询电话:021*56580511  13601951971
  •   2006/11/30 21:58:26
  •  

  • 等级:管理员
  • 积分:5610
  • 金钱:12257
  • 帖数:2177
  • 注册:2005-8-9
  • 状态:离 线
  • 16


闭合性松解减压术治疗颈椎病356例  
 
于占权
( 永吉县城南医院  132200  吉林 )
    
【摘  要】目的:报告针刀治疗356例颈椎病各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1. 针刀闭合术;2. 手法。结果:痊愈268例,显效78例,无效6例。结论:针刀属于闭合性微创手术,是目前治疗颈椎病的较好的方法之一,值得推广。
 
【关键词】针刀;颈椎病;闭合性手术;减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356例颈椎病中,男158例,女198例。年龄20岁以下3例;21岁~30岁18例;31岁~40岁75例;4l岁~50岁94例;6l岁~70岁48例;71岁~80岁6例。
1.2临床分型:
颈型5l例,占12.66%;椎动脉型33例,占9.26%;神经根型133例,占37.35%;
交感神经型14例,占3.96%;脊髓型9例,占2.52%;混合型116例,占32.58%。
各型临床症状:即七大系统的症状。
各种症状的出现率如表1:
 
表1:
症状 落枕 颈酸
胀痛 偏正
头痛 肩背
疼痛 臂肘
疼痛 眩晕 手麻 恶心 视力
下降 耳鸣 心律
失常 胸闷
胸痛 下肢
无力 行路
不稳 感觉
障碍 猝倒
无瘫 肌肉
萎缩 二便
无力 
例数 21 231 138 267 198 165 108 11 62 21 36 12 10 28 13 3 5 5 
% 7.4 64.88 38.76 75 55.6 42.1 30.3 3.0 17.4 5.8 10.1 3.3 2.8 7.8 3.6 0.8 1.4 1.4 
 
影像学表现:所有病人均有X线片,部分病人有CT、MRI扫描片。其X线片表现如表2:
 
表2:
症状 落枕 颈酸
胀痛 偏正
头痛 肩背
疼痛 臂肘
疼痛 眩晕 手麻 恶心 视力
下降 耳鸣 心律
失常 胸闷
胸痛 下肢
无力 行路
不稳 感觉
障碍 猝倒
无瘫 肌肉
萎缩 二便
无力 
例数 21 231 138 267 198 165 108 11 62 21 36 12 10 28 13 3 5 5 
% 7.4 64.88 38.76 75 55.6 42.1 30.3 3.0 17.4 5.8 10.1 3.3 2.8 7.8 3.6 0.8 1.4 1.4 

 
根据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所见,符合以下分型诊断者可确定诊断。
2.治疗方法
应用微刀闭合性松解减压术治疗。具体步骤如下:
2.1 体位:一律采取俯卧位,头伸出床头并呈屈曲位。
2.2 定点:根据神经定位、诊断决定治疗点,即定点于棘间、两侧关节突间。一般可定3~9点,一次以3~6点为佳,病人所受干扰极小。同时,也应治疗颈、肩、背等肌肉、肌腱起止部的损伤点。
2.3 消毒与麻醉:皮肤常规以2%碘酊和75%酒精消毒,面积要足够。铺无菌巾,一切按无菌术原则操作。其麻醉多以0.4~0.5%利多卡因局麻,切勿将局麻药注入蛛网膜下腔造成全脊髓麻醉。
2.4针刀操作:
在棘突点切开棘间韧带,在关节突点切开关节突、关节囊和其同侧的部分椎板间黄韧带。其操作要求精细,不可损伤关节囊和黄韧带以外的其它组织,各肌、腱、腱围结构损伤点按各自原则处理。
术后术者左前臂放在患者后头部,右手托住下颌(根据个人习惯),向下压,同时助手搬住双肩向后牵拉,使关节囊更加松解。
2.5 手法操作:
如有旋转或前后、左右、仰俯、侧旋等病理性移位,则依据具体情况做手法复位,其复位手法不限,达到目的即可,但不要求绝对解剖复位。
配合颈椎牵引,15~20分钟/次/天,连续7天。
术后复查:7~10天复查,未痊愈者再做一次,一般l~4次可达到较好的疗效。
3.治疗效果
根据中华人们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ZY/TOOL. 1001.9—94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
3.1 疗效评定:
治愈:原有各型病症消失,肌力正常,颈、肢体功能恢复正常,能参加正常的劳动和工作。
好转:原有各型症状减轻,颈、肩、背疼痛减轻,颈、肢体功能改善。
无效:症状无改善。
3.2 治疗结果:
治愈268例,占80.8%;好转78例,占17.55%;无效6例,占l.6%;总有效率98.36%。
其中1次症状消失或减轻者83例,占20.8%;2次152例,占42.l%;3次78例,占22.4%;4次31例,占10.2%;4次以上12例,占3.6%;4次以上无效4例。
4.典型病例介绍
4.1 病例一:史某某,男,55岁,吉林省九台市,电话0431—2437305。简要病史:右半身麻木2年有余,伴颈、肩痛半年有余。病情始于右下肢麻术感,痛觉减退。近半年来,逐渐上肢麻木,伴有颈、肩痛,不能系裤带,不能使用筷子。尤其是颈部发硬,不能旋转,前屈后伸费力,当坐车颠簸时,双上肢及全身麻木加重,从9月8日起,行路不稳,有踩棉感。右下肢感觉障碍,且咽部有异物感。在家用药无效,于2003年9月12日来诊。
检查:颈部活动前屈10°,后伸5°,侧屈左10°,右5°,旋转左35°,右35°。压顶试验(++),双侧臂丛牵拉试验(+),引颈试验(+),推头压肩试验(+),枕下凸压痛(+),C4~7棘突压痛(+),右冈上肌压痛(+),且在走路时加重。按压C4~5棘突,全身有放电感,窜麻感可达两手指尖。肱二头肌反射双(+),肱三头肌反射双(+),膝腱反射双(+),病理反射Hoffuman Sing左(+),右(+),Bsbinski Sing左(+),右(+)。
X光检查:正位片见C4、5、6钩椎关节不对称,左宽右窄,C4、5、6钩椎关节增生,C4棘突向左偏歪,椎体向左移位。侧位片:见生理曲度变直,寰枕间距2mm,环齿前间隙4mm,C4、5椎体前后移位,C4、7呈双凸影,C4、5钩突增生。斜片位:见C4、5椎间孔变小,钩椎关节增生突入椎间孔。
诊断:根据临床表现和X线片改变,,诊断为混合型颈椎病伴椎管狭窄。
治疗:定点于C3~4、C4~5、C5~6棘突,双关节点,行针刀松解减压术。术后手法复位。牵引重量l0kg,1次/日。术后双上肢疼痛减轻,4天后右下肢有痛感。7天后第二次治疗,加右侧冈上肌点,其它治疗点同上。共治疗4次,颈部运动功能明显好转,双上肢功能完全正常,无麻木,右下肢基本恢复正常。
2004年元旦回访,除颈部稍有不适感。其余基本正常。2004年3月20日回访,颈部不适消失,其余无异常,现在可参加正常劳动。
4.2 病例二:刘某某,女,40岁,农民,吉林省九台市庆阳乡,简要病史:颈肩痛,双上肢麻木3年,近一个月加重,不能参加劳动和料理家务,夜晚疼痛不能入睡。自觉颈部活动不灵活、僵硬、酸胀不适,颈部疼痛,窜至两侧冈上窝、冈下窝处,痛麻窜至前臂和双手。经常头晕,记忆力减退,听力下降,手脚发凉,睡眠不佳。药物治疗无效,且逐渐加重。于2004年3月2日来就诊。
检查:颈前屈15°,后伸50°,侧屈左10°,右15°,左旋70°,右旋65°,C4、5、6棘突、关节突压痛(+),压顶试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双(+),肱二头肌反射双(+),肱三头肌反射双(+),病理反射Hoffuman Sing(-),Babinski(-)。
影像学检查:X线片所见。正位片:颈椎略向左凸,C4、5、6棘突向左偏歪,C4、5、6钩突增生,两侧钩椎关节不对称;侧位片:生理曲度过伸,C4、5椎体前后移位达2.6mm并成角,C2、3椎体前后移位2mm,C3、4、5、6均见双凸影,C4、5棘突辐凑;斜位片:右前斜位C4、5关节突增生,C4钩突增生,椎间孔变小,左前斜位C4、5关节突增生,椎间孔变小,C1钩突增生并突入椎间孔。
诊断:混合性颈椎病。经针刀闭合性松解减压术治疗两次,术后给予手法复位,悬吊牵引8天。其颈肩背疼痛症状明显减轻,上肢麻术,头晕等症状消失。经X线片复查,除生理曲度略变直外,颈椎的错位处完全复位,C4、5棘突辐凑及椎间隙狭窄均恢复正常。4月10日电话回访,以上症状基本消失,能正常劳动和料理家务。
5.讨论:
既往认为,颈椎病主要是颈椎间盘退行性变而继发椎体间松动、椎体错位、骨质增生等痛变压迫神经根、脊髓、椎动脉等而引起的。在治疗上除手术外,其它方法均无确切疗效。
今年来,生物力学对颈椎病的研究有了很大的进展。目前认为,颈椎病主要是由于颈椎生物力学平衡失调,应力改变所致。在长期各种损伤的作用下,颈部的软组织产生诸多病理改变,如粘连、瘢痕、挛缩及微循环的瘀塞就是其四大病理改变,从而引起颈椎的生物力学改变。如颈椎的曲度改变,椎体的前后、左右、旋转等移位改变;并由异常的高应力而引起骨质增生。它们既是生理性的,也是病理性因素;如果压迫颈椎的椎动脉、神经根、脊髓或交感神经就会产生各型颈椎病。
本组颈椎病是以微刀这样一种微型手术器械为医疗工具,对颈椎病的病变部位实施闭合性松解减压术。这种手术切口极小(0.8mm),拔出刀后,不见切口,更无需缝合,故称闭合性手术。当手术对病变结段的关节突、关节囊、椎板间黄韧带及痉挛、挛缩、紧张、钙化的组织进行较彻底的切开松解后,将会使神经根、椎动脉、脊髓及交感神经等受压和牵制的各组织器官解除压迫。此时,首先获得减压的静脉系统,尤其是微循环中的静脉部分,静脉瘀滞解除,动脉则得以恢复其供血机能,改善了生物力学的动态平衡失调,恢复了正常组织的活动及弹性张力,使无菌性炎症、水肿消失。进而会发生一系列良性循环,从而使颈椎病得以痊愈。
这里要强调的是,针刀本身不是灵丹妙药,它仅仅是手术工具,因此绝对不要以为只要有了一把针刀就百病皆治。微刀能否治病在于掌握微刀的人,是否深刻把握微刀治疗范围内的各病种的解剖、病理、生物力学等相关知识的人,还要练就良好的微刀操作技法,方能胜任微刀闭合性手术的操作。微刀闭合性手术与开放性手术或微创(各种手术镜)手术之间,虽有针对骨与软组织的不同,但其本质是一样的,都是松解减压术。可以这样表述它们之间的关系:异曲同工,殊途同归。




上海针刀医学网欢迎你: http://www.shxzd.com
咨询电话:021*56580511  13601951971
  •   2006/11/30 21:58:39
  •  

  • 等级:管理员
  • 积分:5610
  • 金钱:12257
  • 帖数:2177
  • 注册:2005-8-9
  • 状态:离 线
  • 17


针刀治疗颈椎病835例报告
 
刘红群
( 山西省侯马市新田卫生院   043000 )
 
【关键词】针刀;颈椎病;综合疗法
 


颈椎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病,在临床实践中,摸索了一套六诊综合疗法,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
笔者自2002年——2006年治疗门诊患者835例,其中男355例,女480例,年龄最大74岁,最小18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30年。
2.诊断
2.1 临床表现及分型:835例患者中
颈型228例,表现为颈椎不适,酸累感、颈项部强直、疼痛,伴后枕部及偏头痛等;
神经根型颈椎病218例,表现除颈项不适外,伴上肢疼痛,麻木酸困,感觉异常,双手发颤等;
椎动脉型颈椎病252例,表现为眩晕、耳鸣、恶心、呕吐,甚至出现体位性、一过性昏厥但神志清楚;          交感神经颈椎病85例,表现为头痛、头晕、多汗或无汗心律不齐、胸闷、失眠、咽部不适等症状;
脊髓型颈椎病8例,表现为感觉障碍,有麻木感,下肢无力,走路不稳,脚如踩海绵状,或大小便障碍;
混合型颈椎病44例,表现为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混合症型。
2.2 辅助检查:
2.2.1 颈椎双斜位片示相应的椎的椎间孔只有上、下正常椎间孔的1/2至1/4大小;
2.2.2 颈椎正位位片颈椎棘突连成多条直线,部分韧带钙化;
2.2.3 颈椎侧位片示相应椎体或棘突双边影/棘突侧偏,枕下三角区密度增高;
2.2.4 脑血流图证实:患铡部分颈脑部动脉血流较对侧显著减少。
2.3 定位检诊:首先根据患者对症状叙述及遗传病史,初步确定病变部位,然后,以上项线向下检查棘突有无偏歪,刺间隙有无增宽或者变窄,两侧横突是否对称、有无压痛,在棘突两侧寻找压痛点(阿是穴)和阳性反应物(结节、硬结、囊状物)为治疗点并标记,再依据X片或CT、MRI,确定颈椎体后缘骨质增生部位和错位椎体及椎间盘突出位置,在棘突间旁开1.5cm处为进针点,做好标记,一般3-8点。  
3.治疗方法
3.1 第一步 局部注药:病人反坐椅子上,双手上下交叉放椅背上,前额靠在手背上,项背部充分暴露,常规消毒局部皮肤,将配好的消炎镇痛药(2%利多卡因2—4ml加维生素B12250ml、曲安奈德5mg)局部皮下深层注射。
3.2 第二步:针刀松解:在标记处常规消毒,医者戴无菌手套、口罩、左手拇指切压治疗点皮肤,右手持针刀,刀口线与肌纤维、血管、神经走行相平行,先压于皮肤上,逐渐用力,有硬感时,迅速进针刺入到达治疗部位,先纵行剥离,有松动感后,再横行剥离2-3下,对粘连硬结或钙化点用铲切手法,松动后出针刀,创可贴贴上,24小时后取下消毒。
3.3 第三步:放血拔火罐:针刀24小时后,配合远红外线理疗半小时至1小时,在局部皮肤用梅花针刺皮肤,然后拔火罐15-20分钟,3至5天拔一次,2次即可。
3.4 第四步:手法整复:术后以拇指按、推、拿、拔等放松手法对局部治疗10分钟,将头前屈、后伸动作,手掌提牵后伸3-5次,顶按风池穴、双肩井穴,颈棘两侧软组织放松等手法,对椎间关节失稳患者,手法要轻缓,治疗后要手托颈整复固定,少做低头或力度过大的动作。
3.5 第五步:中药热敷  成分:草乌,川乌,威灵仙等研成碎末装如袋中,在锅里蒸3-5分钟,热敷局部。每次1小时,十天为一疗程。
3.6 第六步:预防保健操 
第一节:头部转动画“丰”字到位;第二节:隔墙看戏3-5分钟;第三节:耸肩缩颈5分钟,
第四节:双手松解后颈两侧软组织及肩井部位。每日1次/20分钟
4.疗效标准及结果
4.1 疗效标准
4.1.1 痊愈:症状、体征消失,颈椎活动自如,恢复正常工作,随访两年未复发;
4.1.2 显效:症状、体征基本消失,偶有颈不适,能正常工作和生活;
4.1.3 有效:阳性体征改善,症状明显减轻,但易复发;
4.1.4 无效:有减轻,体征无改善。
4.2 治疗结果:患者835例最短治疗1次,最长3次,临床治愈685例,占94%;显效145例,约占5%,无效5例,占1%。
5.典型病例:
病例1:郭××,女28岁,财会工作者,曾两次双手发颤无力,用热饭烫伤双足,吃饭手颤无力,不能用筷子及勺子,不能拿东西等等,常伴有头晕、眼花、恶心、呕吐、颈肩酸困等,家族无遗传病史,无过敏史,血压110/80mmHg、CT片、G4、5反弓,钩椎关节轻微增生,黄韧带肥厚,颈两侧韧带有不等大的硬结,按压上项韧带疼痛难忍,肩三角酸困,诊断:神经根型和椎动脉型、混合型颈椎病,治疗,定点,常规备皮消毒.带无菌手套后,局部注射,针刀刺入,避开局部血管及N·纵横切铲2-3下,出针按压,做了8针,第2天症状基本消失,按六步法操作,7天后进行第2次治疗,做5针,第2天恢复正常,双手不在颤抖,一星期后复查X片,颈椎椎体恢复正常,脑血流图双侧均正常,追踪2年无复发。
病例2:李××,女40岁,血压100/70mmHg,农民,曾2次住院,时轻时重,此次因天旋地转头晕闭目卧床,喷射性呕吐,不能吃,也不能喝水,三天余,伴有全身无力胀痛、眼花、恶心,有15年的病史。
X光片查、体查、C2棘突向右侧高起压痛,C4.5反弓,左颈肌条索状改变,压痛;椎体后缘双边影,脑血流图示,右椎一基底动脉血流量较左侧减少46%。诊断:椎动脉型颈椎病。治疗:常规消毒,带无菌手套后,标记点快速针刀进入,避开血管神经,到C1、C2横椎尖,纵横切铲3-4下,出针按压,松解局部韧带硬结,放松椎体,稍张开2-3关节,轻柔提旋,咔嗒一声C2复位,诸症状当时消失,一周后恢复正常,拍片复查,颈椎双边影消失,脑血流图示:右侧椎基底动脉血流量约左侧的100%,痊愈,追踪2年无复发。
6.讨论:
近年来,随着社会方式不断进展,忘我的工作玩乐,透支生命的不良习惯日渐普遍,头、颈、肩、腰、腿痛的发病率不断升高,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椎动脉型颈椎病较常见而且影响身体健康的一种脊椎病,常常被诊断为“梅尼尔氏综合症”,“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等。
笔者认为,该病是由患者颈椎肌腱韧带等软组织钙化变形、挛缩交锁,压迫椎动脉,并导致合并相关椎体关节半脱位,而钩椎关节交锁,相应的患侧椎间孔因变窄,行走其间的椎动脉受扭压挤迫;使患侧椎一基底动脉血流量显著减少,脑部供血严重不足出现眩晕眼黑头痛恶心等症状。
针刀闭合术可以松解肌性颈椎病的各肌肉起止点,给予局部减压,对神经根型的给予松解神经根组织,以减轻神经根受压,椎动脉型以松解环枕后膜及相应各肌肉,以减轻对椎动脉的压迫,从而使各型颈椎病的症状达到消除,药物注射有利于切碎的残余物充分吸收并有消除无菌炎症,防止再次粘连,手法复位纠正小关节“错缝”改善椎间孔与神经根及血管的关系。再配合中药外敷祛风散寒、活血化瘀、促进毛细血管的扩张,调节新陈代谢,改变局部软组织的营养。再配合手法及中药活血化瘀,袪风通络以达到最佳的疗效。


 




上海针刀医学网欢迎你: http://www.shxzd.com
咨询电话:021*56580511  13601951971
  •   2006/11/30 21:58:58
  •  

  • 等级:管理员
  • 积分:5610
  • 金钱:12257
  • 帖数:2177
  • 注册:2005-8-9
  • 状态:离 线
  • 18



腹针结合针刀治疗颈椎病86例疗效观察
 
邹洣娃
( 湖南省茶陵县中医院针灸科  412400 )
 
颈椎病是一种中老年性退行性骨质病变,严重危害患者的正常生活工作,其中椎动脉型神经根型颈椎病多见,自2003年11月以来笔者对86后疑难颈椎病患者采用腹针结合针刀疗法取得较好疗效,具体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
本组86例患者,男35例,女51例,年龄最小者38岁,年龄最大者68岁,病程最长者30年,病程最短者12年。病症表现均有眩晕症。严重者头身不能侧动。伴头痛、失眠.眼胀、恶心,单侧上肢麻木乏力,长期以“脑动脉硬化”,“脑动脉痉挛”,“美尼攸氏症”等服药治疗,疗效不显,血压偏高或偏低,易于感冒。
X线未均有颈椎骨质增生,椎间孔变小,椎间隙变窄,TCD均有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脑动脉痉挛,MRI均有颈椎椎间盘突出等。
2.治疗方法
2.1 腹针 
主穴:中脘、关元深车
配穴:商曲(双)、滑肉门(双)中刺、气穴(双)浅刺、神经根型、石关(双)浅刺、建里、建里与商曲连线中点浅刺;椎动脉型、上脘上浅刺、气穴中刺。
方法:治疗前先检查肝脾大小,无阳性体征即可施治,常规消毒后,选用32号40mm长的毫针,进针时首先避开毛细血管,预定深度后采用只旋转不提插的手法;施术过程分三步进行:A、候气:即进针后保留3—5分钟;B,行气:隔3—5分钟后再旋转使局部产生针感。C、催气:再隔5分钟行针加强针感,使之向四周扩散:无高血压者,神灯置于神阙穴上施灸法,留针30分钟,每日1次,7次为一疗程,每疗程间隔4天,l至2疗程后头痛、头晕。恶心等症状缓解,再施术第二步。
2.2 针刀术
方法:让患者俯卧,令其下领部和床头边缘齐平,低头使颈部充分暴露,剃去枕后头发,选点,诊断定位,“以厢为腧”,用拇指均匀在枕颈部寻找压痛点及敏感点,用龙胆紫描点,严格消毒,铺无菌巾,带无菌手套,右手持针刀与骨面垂直,刀口线与脊柱平行,快速刺八皮下,稍有酸胀感即可,横行剥离
3—4刀,遇有粘连、痉挛、结节、瘢痕等就切2—3刀,出针刀压迫3—5分钟,贴创可贴,术后采用王氏搬颈法复位,24小时后再行颈椎牵引,每日一次,每次20分钟,一周为一疗程,并配带颈托一周。
3. 疗效观察
第一步用腹针治疗86例。一个疗程缓解重症眩晕、头痛等症状56例,占65.1%,二个疗程缓解者28例占32.6%,2例无效(一例C2/C3脊髓受压;一例颈C5向前I。滑脱),占2.3%总有效率达97.7%;第二下用针刀治疗84例。一次治愈46例,占54.8%;二次治愈32例,战友38.1%,3次治愈6例,占7.1%,总有效率100%。
4. 典型病例
毛××,女,45岁,二中学校家属,2004年11月5日就诊,主拆:颈部僵硬,头痛头晕,如坐舟车,心里难受,失眠反复13年;间有背心冰凉感,有一天畏风,畏响声整天愁眉不展;长期以“美尼攸氏症”脑动脉供血不足服药治疗,均无显效。体查:患者休憩瘦,面争萎黄,颈项僵直,颈椎项韧带痉挛压痛,叩顶实验拒做,颈椎X线报告:阳性。采用腹针治疗1周,以引气归原,头晕、如坐舟车、恶心、失眠诸症明显好转。休息4天,再针刀在枕后筋膜、C2、C3、C4椎横突分别横行剥离,术后令患者作最大限度地头部侧向旋转运动,术者托住枕部,拇指轻轻定位于患椎横突,双手调整屈颈度数,继续向上侧,轻巧用力旋转一下,即可感到“咔嚓”声响,拇指下有关节滑动到位感,示复位成功,患者即感轻松。随访一年,疗效巩固。
5. 体会
颈椎病的临床症状错综复杂,是较为常见的退行性病变,长期从事坐姿、伏案工作及颈部外伤等均易使颈肌劳损,颈椎间盘突出,小关节增生,韧带钙化,椎管陕窄出现无菌性炎症,在代尝性修复过程中,形成粘连,瘢痕、挛缩等新的病理变化,造成颈椎的动态平衡失调。压迫颈椎动脉可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出现一系列头晕.头痛、恶心、上肢麻木等症状。中医属于“骨痹”、“眩晕”范畴,多与脾肾两虚,气血不足,营卫不固。风寒湿邪乘虚而入有关。治疗取腹针、针刀疗法均首先要诊断定位准确为关键。取天地针(中脘.关元)调整脾肾两脏,恢复机体稳态,取商曲改善颈部循环,滑肉门为胃经穴,多气多血,引气血上荣脑(1)”,建里与双商曲连绥中点为对应取穴,浅刺有效,待头晕、头痛、恶心等症状缓解,是为“治病求本”。使用针刀松解病变的软组织,解除粘连、军缩.瘢痕、堵塞等病理变化,解除对神经血管的刺激或压迫,消除肌肉、痉挛以改善局部代谢,达到解痉止痛(2),  以治其标。据有关报道:针刀还具有针刺效应,能激发体内神经一内分泌一免疫系统产生镇痛物质,起到镇痛作用,恢复颈部动态平衡,使颈椎病向痊愈方向发展。两者配合,相对益彰,既经济实惠又橾作简便,而且远期效果更好于近期,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薄智云,《腹针疗法》,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北京
[2] 朱汉章,《针刀医学原理》
[3]《针灸杂志》2006年5期,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针刀治疗颈椎病临床疗效评价
 




上海针刀医学网欢迎你: http://www.shxzd.com
咨询电话:021*56580511  13601951971
  •   2006/11/30 21:59:12
  •  

  • 等级:管理员
  • 积分:5610
  • 金钱:12257
  • 帖数:2177
  • 注册:2005-8-9
  • 状态:离 线
  • 19


进来学习者报到一下吧   :)



上海针刀医学网欢迎你: http://www.shxzd.com
咨询电话:021*56580511  13601951971
  •   2006/12/10 15:53:16
  •  



Powered By:上海小针刀网 v2.0 beta 1 Copyright © 2005 shxzd.com
当前风格: [蓝色视觉]  执行时间:2.32813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