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本帖的第 5320 位读者
  ≡ 帖子主题:2006年大会论文集--脊柱相关疾病
  • 等级:管理员
  • 积分:5610
  • 金钱:12257
  • 帖数:2177
  • 注册:2005-8-9
  • 状态:离 线
  • 楼主
2006年大会论文集--脊柱相关疾病

针刀医学治疗内科病简述
王令习1  王晶2
( 1山东省滨州医学院  256601   2 北京中医药大学  100029 )
1. 病例介绍:
某男,56岁,民族,汉,1998年10月18日—1998年11月4日 第一次住院 出院诊断:冠心病 急性高侧壁心梗 急性前间壁心梗不除外 阵发房颤 心功能Ⅱ-Ⅲ级 2003年12月9日—2003年12月15日 第二次住院 出院诊断:冠心病 陈旧高侧壁心梗、前间壁心梗、心率失常阵发房颤 2005年4月29日――2005年5月1日 出院诊断:冠心病 陈旧高侧壁心梗、前间壁心梗、心律失常阵发房颤 2005年5月8日――16日 第四次住院 出院诊断 冠心病 陈旧心梗 不稳定心绞痛 心律失常 房颤。 2005年8月4日 因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房颤心律心功能Ⅱ级住院 并下发病危通知书。
2005年9月下旬,10月上旬分别对该患者进行了三次针刀松解并配合药物等恢复性辅助治疗,疗效如下:(见附图)
2. 针刀医学治疗内科病机理与概述
2.1 机理
针刀医学认为:导致内科疾病病因有内因和外因之分。其内因即根本病因不在内脏脏器本身,而在大脑皮质控制下的内脏神经所支配内脏的线路上出现的信息传递异常。主要是髓鞘的神经纤维出现信息传递异常,其次是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的突触出现信息传递异常。
神经系统是机体内起主导作用的调节机构。神经末梢的功能是接受刺激,神经纤维的功能是传入(感觉神经)、传出(运动神经)各种信息。突触是信息传递过程中的一生理化学装置。故信息的传递主要是有神经纤维的电传递和突触的递质传递两种传递方式完成的。个体对内外环境中的变化和各种刺激,主要是通过神经系统保持体内各器官机能活动的协调和统一,并适应环境的变化,以维持平衡。
众所周知,内脏运动神经是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交感与副交感神经对同一内脏器官的作用既是互相拮抗又是互相统一的。交感神经从脊髓侧角的低级中枢发出后,在行程过程中,由于颈椎、胸椎和腰椎周围软组织受到损伤后,机体在自我修复过程中发生了粘连、瘢痕、挛缩、堵塞病理改变,因而产生了高拉应力、高压应力、高涨应力,异常力作用于椎体,椎体必然产生错位。椎体的错位特别是胸椎错位,会不同程度地挤压或牵拉刺激交感神经的交通支、交感神经节、交感神经干,其中白交通支受损伤的概率最大,损伤后内脏信息传递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导致内脏功能下降从而出现一系列的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现代医学关注的是心脏本身一系列的病因、病理的改变,而对为何能引起此改变,没有进一步的阐述。针刀医学认为:引起心脏病的内因是大脑支配心脏的信息传递过程中出现异常。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均为支配心脏活动的自律神经,它们从低级中枢发出后,其行程路线有明显地差异。副交感神经是颈前区、胸腔内行走。交感神经低级中枢则位于第一至第五胸椎脊髓侧角,发出的节前纤维(白交通支)上至颈上神经节、颈中神经节、颈下神经节和胸1-5神经节发出的节后纤维分别组成心上支、心中支、心下支和胸心支。颈椎和上胸椎周围软组织损伤后,均可高拉应力导致椎体错位,错位的椎体必然牵拉、挤压交感神经的白交通支、交感神经节、交感神经干、交感神经节内突触,尤其是胸心支受损的概率较大。使大脑支配心脏的信息传递出现不同程度地障碍,针刀医学认为引起上述病理改变的主要原因是以第五胸椎为中心的胸椎周围软组织损伤。软组织损伤后机体在自我修复过程中发生了粘连、瘢痕、挛缩、堵塞病理改变,产生了高拉应力,导致罹患胸椎发生错位,错位的胸椎必然挤压或牵拉刺激支配心脏的交感神经(大量地基础实验已经证明:神经纤维尤其是有髓鞘的神经纤维受到任何的物理性或化学性刺激,均可使神经细胞膜发生通透性改变,钠钾离子通道出现异常,导致信息传递异常)。受到牵拉或挤压交感神经的白交通支、交感神经节(椎旁神经节)、交感干。损伤必然发生细胞膜的通透性改变,局部出现渗出、水肿。使大脑支配心脏的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出现不同程度地障碍。(犹如六车道的公路,因修路堵塞三车道,此六车道相当于白交通支,汽车相当于大脑支配心脏的信息),由于大脑支配心脏的信息不能正常传递,供应心脏的微循环也随之出现不同程度地障碍(基础实验证明:髓鞘神经纤维牵拉长度6%,局部微循环减少50%),导致心脏病的一系列临床表现。
2.2 概述
针刀医学治疗内科疾病可归纳为:
针刀威力内科显,生物力学切入点;三种状态论平衡,针刀解剖寻答案;交感电路信息减,四点错位高力点;临床诊断三者符,三规六治保安全。
注释:
2.2.1针刀威力包括两方面内容:1是指世人大都知道针刀治疗运动系统疗效好,还不知道针刀治疗内科疾病疗效更为显著,更为突出 ;2是针刀医学能够成为主流医学的关键因素在针刀医学治疗内科疾病的科学的理论。
2.2.2切入点包括两方面内容:1是诊断逻辑思维的切入点;2是治疗逻辑思维的切入点。两个切入点均是以生物力学为依据。即从生物力学的角度予以诊断和治疗。
2.2.3 三种状态是指静态、动态和病态。
2.2.4 论平衡是指从静态、动态和病态三种状态中分析生物力学的力平衡失调、动态平衡失调和平衡失调后的病态表现。如高拉应力的分析。
2.2.5 针刀解剖是指精细解剖学、立体解剖学、动态解剖学和体表定位学。
2.2.6 寻答案是指寻找出现高拉应力、高压应力、高涨应力的病变组织或导致平衡失调、椎体错位的病变组织。即从针刀解剖中寻找到罹患组织。
2.2.7 交感电路信息减是指交感神经在电传导线路上即静息电位到动作电位再到静息电位的过程中,任何的机械刺激或化学刺激均可导致神经细胞膜上的钠、钾离子通道的改变,离子通道的变化可导致信息传递功能异常,继而引起内脏功能的异常。
2.2.8 四点是指机体受到损伤后在修复过程中所产生的新的粘连、瘢痕、挛缩、堵塞四种病理改变。此四点病理改变又成为新的病因引起机体的一系列病理变化。
2.2.9 高力点是指高拉应力点、高压应力点、高涨应力点。
2.2.10 三者符是指针刀医学的诊断必须与临床症状、临床体征、影像学诊断三者对应一致。
2.2.11 三规是指针刀医学的四步进针规程、闭合性手术入路规程、闭合性手术操作规程。
2.2.12 六治是指针刀为主、手法为辅、药物配合、器械辅助、祛因固本、康复巩固针刀医学治疗体系。
2.2.13 保安全是指在实施闭合性手术和针刀手法过程中,首先确保安全,即安全第一。
3. 针刀医学治疗内科病治疗与难点
针刀医学治疗内科疾病的理论基础和措施是:消除异常的高应力点、恢复动态平衡、纠正胸椎错位,解除交感神经的挤压和牵拉、调整人体电生理线路上的电流量异常、改善微循环。充分调动机体强大的自我调节、自我修复功能。给机体创造一个良好地自我调节、自我修复的环境,尽可能地不干扰机体的机体自我调节、自我修复的环境和功能,才能更好地发挥出针刀医学治疗内科疾病的临床疗效。针刀医学治疗内科疾病是一个新生事物,尤其是牵引状态下治疗内科疾病更是一个新生事物,临床上对此比较陌生,甚至暂时得不到内科及其他科室同仁们的理解和认可,均在情理之中。
针刀医学治疗内科疾病时可能遇到的胸椎复位较难、胸椎复位后易复发、针刀术后造成的20~30天内竖脊肌收缩力减弱、罹患胸椎周围软组织恢复较慢等难题。
我们通过几年地反复研究和临床验证,基本上解决了三个难题:一是牵引状态下实施闭合性手术和牵引状态下实施针刀手法,较易完成胸椎错位的松解和复位;二是胸椎术后固定难题,一般情况下胸椎针刀术后需佩戴20~30天针刀术后固定器。不但加强了竖脊肌的力量;纠正了胸椎的再次错位,而且使胸椎周围的软组织病变所产生的异常高拉应力、高压应力、高涨应力得到了改善,使机体的自我调节、自我修复工作得以顺利进行。三是完成了胸椎及其它病变部位局部高温下中药外敷治疗。它既改善了局部微循环,又极少干扰机体的自我调节、自我修复环境,没有造成胃肠道、肝脏、肾脏因用药而出现的药物副作用,即避免了内脏器官的再次损伤。
4. 针刀医学治疗内科病现状与前景
针刀医学治疗内科疾病,尤其是牵引状态下针刀术治疗内科病。能否得到同仁们认可;能否得到患者的认可;能否得到有关政府官员的认可,需做大量地临床和基础研究工作,取得强有力的证据。任何一个新生事物能否生存,最基本的条件是有无生命力。临床疗效就是针刀医学的生命力。针刀医学治疗内科疾病(主要指慢性内科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胃炎、糖尿病、原发性高血压等疾病)有理想的临床疗效。我们治疗了几千例疑难的内科疾病,都取得很好的疗效,有时我们自己都感到吃惊。
针刀医学治疗内科疾病,是有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是在理论体系下对内科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是一种治本的、能够彻底治愈的治疗方法;是在“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或标本兼治”的治疗原则下实施的治疗方法。另外,针刀医学治疗内科疾病的费用较低、损失较小、痛苦较少也是针刀医学的发展极为有利因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临床疗效就是检验针刀医学的标准。针刀医学内科学的道路依旧任重而道远.



上海针刀医学网欢迎你: http://www.shxzd.com
咨询电话:021*56580511  13601951971
  •   2006/11/30 21:41:26
  •  

  • 等级:管理员
  • 积分:5610
  • 金钱:12257
  • 帖数:2177
  • 注册:2005-8-9
  • 状态:离 线
  • 2


针刀治疗食管贲门失弛缓症11例
吕小桃
( 山西省人民医院  030082  山西 )
 
【摘  要】目的:观察针刀治疗食管贲门失弛缓症的临床效果。方法:1.针刀闭合术;2.设药物组对照。结果:两组比较,P<0.001,针刀组明显优于药物组。结论:针刀治疗食管贲门失弛缓症临床有良效。
【关键词】食管贲门失弛缓症;针刀
贲门失弛缓症亦称贲门痉挛,中医称“巨食管”,属噎膈范畴。笔者近7年来治疗本病21例,收效较为满意,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 治疗组(针刀穴位组)11例,其中女6例,男5例,年龄20~30岁3例,31~40岁5例,41~50岁1例,51~60岁2例,病程6个月~1年4例,2~5年5例,5~l0年1例,11年以上1例。
1.2 对照组(西药组)10例,其中女6例,男4例,年龄20~30岁6例,31~40岁4例,病程6个月~1年4例,2~5年4例,6~10年1例,11年以上1例。
2.治疗方法
2.1 针刀组:
2.1.1 定位:
A组:T3~4连线中间处作一点,通过这一点作一垂直于脊柱纵轴线的横线,并从该点沿此横线向两侧各旁开3寸为进针点。
B组:T6~8棘突连线中点,左右各旁开1.5寸为进针点。
C组:足三里、内关、中脘、膻中为进针点。
2.1.2 方法:先俯卧位,充分暴露胸背部施术部的区域,皮肤常规消毒后,铺无菌洞巾,选用汉章4号针刀。之后让患者仰卧位,暴露胸腹部。
A点进针:刀口线和背部皮肤呈80°夹角刺入,深部达肋骨背面;
B点进针:刀口线与人体纵轴平行,针体与背部皮肤平面垂直刺入1cm,纵行剥离2~3下,速度宜快。
C点进针:中脘穴:针体与进针点部位皮肤平面垂直刺入0.4cm。纵行剥离2~3下,速度宜快。
膻中穴:刀口线与人体纵轴平行,针尖向下刺入0.3cm,纵行剥离2~3下,速度宜快。
内关穴:刀口线与肌腱平行,针体与进针点平面垂直刺入0.5~1cm,纵行剥离2~3下,速度宜快。
足三里穴:刀口线与下肢纵轴平行,针体与皮肤平面垂直,刺入2.5~4cm,横行剥离2~3下,速度宜快。
术后用创可贴贴敷针眼。
2.1.3 手法治疗:
用胸推手法:患者俯卧治疗床,医生右手握拳,食指和中指关节扣在患椎棘突上,左手握住自己右手的腕部,令患者吸气,当吸气到最大限度时,医生突然将中、食指的掌指关节平衡下压,速度要快,此时可有震动感或弹响声,手法结束。
2.2 对照组:
应用镇静剂,如鲁米那、安定等,饮前口服2%利多卡因30~60ml或吞服硝酸甘油0.3~0.6mg以缓解痉挛。
治疗组和对照组均20天为一个疗程,中间休息3~4天再进行第二疗程,最多进行3个疗程,若无效采取其它办法治疗。
3.疗效分析
3.1 疗效标准
治愈:饮食如常,无吞咽困难,食物反流及胸骨后疼痛症状消失,钡剂能顺利通过贲门部,随访2~3年未见复发者。
显效:吃干的食物需流质类食物送下,但无食物反流,胸骨后疼痛。钡剂通过贲门较缓慢,随访2年未见加重者。
好转:只能饮半流质食物,速度略快时,出现吞咽困难,有时可出现食物反流,钡剂不能全部通过贲门部,随访1~2年内有复发或加重者。
无效:症状与治疗前完全一样。
3.2 治疗结果:
治疗组11例,经治疗后临床治愈5例,显效3例,好转2例,无效l例。
对照组10例,经治疗显效4例。好转3例,无效3例。经统计学处理P<0.001,说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病程的长短对疗效有明显关系,属于正比关系。病程短,疗效佳,病程长,疗效差。治疗组与对照组均如此。
随访结果,在治疗组10例和对照组7例有效患者中,经过1~4年的随访,由于各种原因,如情绪、饮食、嗜好等而复发者,分别做了扩张疗法和手术疗法。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而疗效巩固最长的是治疗组,经统计学处理P<0.001。
4.讨论
贲门失弛缓症,是植物神经功能失调,致使食道下端及贲门部位功能障碍所造成。临床所见,此病因情绪所致者占多数。患者病情变化随情绪的改变而变化,贲门失弛缓以致食管扩张,食道张力和蠕动减弱,食物反流等症状,是由于交感神经过度兴奋。目前认为长短呼吸能提高迷走神经(由副交感神经组成兴奋性,而肺脏的功能活动又主要受从脊髓T1~4节段发出的交感神经支配,故选取T3~4为治疗点能使贲门松弛。T8~9支配胃丛神经,通过刺激直接作用到胃的平滑肌和腺体,促进蠕动,加强张力)。
当针刀治疗T6~8后,X线钡剂观察,钡剂能顺利通过贲门而进入胃中,加中脘、膻中、内关、足三里穴,钡剂通过贲门部更快。
胃肠功能活动受到来自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迷走神经)的双重支配。迷走神经以兴奋为主,而交感神经则以抑制为主。目前认为针刀刺激内关、足三里时,其感应传达到下丘脑植物神经较高级中枢中,进而调节胃贲门部功能,其功能是通过下丘脑——迷走神经传导到胃。
中脘为胃之募穴,腑之会穴,以启膈开胃,化痰散结;膻中为气之会穴,亦称上气海,取之以宽胸理气,二穴相配,使上、中焦之气得通,可促进迷走神经兴奋,使贲门弛缓。
针刀在进入人体时是一种针的理念。当它刺入人体不去发挥它的切开、剥离等刀的作用的时候,它发挥的就是一种针的作用。
但笔者体会,它比针灸针作用更大更强,因为它有刀刃,比针灸针略粗,所以它对人体刺激效应更大。针刀治疗贲门失弛缓症收到了比针灸针更好的治疗效果。
在操作中必须细心,使刀口始终以限定深度为依据进行活动,切不可向深部刺入,以免损伤重要脏器、神经和血管。




上海针刀医学网欢迎你: http://www.shxzd.com
咨询电话:021*56580511  13601951971
  •   2006/11/30 21:41:44
  •  

  • 等级:管理员
  • 积分:5610
  • 金钱:12257
  • 帖数:2177
  • 注册:2005-8-9
  • 状态:离 线
  • 3


针刀加手法治疗脊源性心律失常50例
董俊峰
( 山西省垣曲县中医院   043700   山西 )
【关键词】针刀;手法  脊源性心律失常
在临床中经常遇到一些心律失常患者,经中西医治疗效果不显和无效。自1998年至今共收治50例,经检查诊断为脊椎源性心律失常,经针刀加手法治疗,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50例中,男性21例,女性29例;年龄在30~70岁;病程3~36年;经中西医治疗效果不佳,其中窦性心律不齐8例,窦性心动过速7例,窦性心动过缓6例,房性早搏5例,室性早搏8例,室性阵发性心动过速5例,房室传导阻滞8例,特发性房颤2例,可疑预激综合症1例。
2. 诊断:
2.1 临床表现:具有颈椎病人常见颈、肩、背部酸胀痛,手麻等,同时有胸闷、心悸胸痛等症状。
2.2 体征
2.2.1 C2-T4间某一椎体有一侧或棘突上压痛,可触及筋结,条索等软组织改变,按压症状加重,松开症状减轻或消失。
2.2.2 颈椎旋转和侧屈功能在某一方向受限。
2.3 颈椎X线检查
除公认的异常改变,还可有下列一项或数项:
2.3.1棘突纵轴线与椎体两侧线不等宽。
2.3.2棘突纵轴线与脊椎纵轴线不平行。
2.3.3椎体显示前倾或后例,患椎棘突与上一个椎棘突之间的距离变窄,与下一个椎棘突之间的距离增宽。
2.4 辅助检查
2.4.1心脏听诊各瓣膜区无病理性杂音,仅有心律失常。
2.4.2 阵发性心律不齐,EGK描记可发现各种心律失常图形。
2.4.3 眼底检查,实验室生化,常规检查无异常,脑血流图显示血管紧度增高。
2.4.4 排除风心痛、冠心病、甲亢、高心病等器质性疾病所致心律失常。


3. 治疗方法
按朱汉章教授针刀疗法治疗原则每次在棘突旁或棘突上选择2~4个压痛点及软组织硬节,常规皮肤消毒,用I型4号针刀按同步针程序深达骨面,纵行疏通、剥离、切割、横行摆动,松解病灶软组织,同时配合手法,患者取仰卧位,术者左手托患者枕部,右手扶下颌作颈前倾牵引,将颈椎关节锁紧后稳力一扳,即可闻及咔嗒声,再向左作同样牵扳1次,施手法后患者即感颈、肩、臂松适,自觉心律明显规整。5天1次,6次1疗程。
4. 治疗效果
4.1 疗效标准 
痊愈:临床症状消失,无反复;有效:症状好转,心电图大致正常或异常;无效:经1疗程治疗,症状无缓解。
4.2 治疗结果:治愈41例,随访1年无异常。有效8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8%。
5. 体会
近年来,随着医学的快速发展,脊椎相关疾病受到重视和研究。本文所说的是脊椎相关病症的一部分,是由颈、胸椎病变或错位导致的心律失常。由于头颈外伤,劳损或年劳而退行性变等造成颈、胸椎一侧或两侧软组织损伤,椎体骨质增生,椎体关节微小移动,刺激压迫颈、胸交感神经节,由于颈交感神经节有心支而支配心脏且又来源于胸1、2交感神经节的交通支,使其发出的节后纤维兴奋性增高,从而使心脑血管舒缩功能平衡失调。交感神经节的交通支刺激压迫颈交感N的心支影响心脏功能出现心律失常,由于长时间得不到纠正,颈内动态平衡失调,产生无菌性炎症,使周围软组织粘连、结疤、挛缩、形成硬结。一般情况C1—3错位,引发窦性心动过速,C4—6错位出现心动过缓,C7错位心房纤颤,而室性房性早搏及房室性传导阻滞者常见T3—5错位或交感N受累。我们用针刀剥离、切割等松解颈、肩部所查到的阳性部位,根据病变部位面积大小及深浅不同,采用不同方法,以达充分松解疏通所粘连挛缩或结疤的病灶,促进血流通畅,配合手法矫正椎体移位或微小关节错位,恢复正常解剖位置,使颈、胸交感神经节受到牵拉、压迫、刺激的原因解除。
对于临床上药物或其它治疗无效的心律失常患者,在排除心血管、内分泌等器质性及心神经官能症等基础上,可考虑是否由于颈、胸椎错位引起,通过针刀和手法复位是治疗此病行之有效的方法,此方法简便,值得临床推广。
 




上海针刀医学网欢迎你: http://www.shxzd.com
咨询电话:021*56580511  13601951971
  •   2006/11/30 21:41:56
  •  

  • 等级:管理员
  • 积分:5610
  • 金钱:12257
  • 帖数:2177
  • 注册:2005-8-9
  • 状态:离 线
  • 4


针刀配合按摩手法复位及中药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探讨
马东生
( 内蒙古乌拉特前旗苏独仑卫生院   014421 )
 
【摘  要】目的:探讨针刀松解结合按摩手法复位并配合中药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患者颈椎、胸椎及其相关区域的病变组织、压痛点进行针刀松解后,并予以手法整复错位的颈椎、胸椎关节,并内服中药调理。结果:治愈13例,占65% ,显效4例,占20% ,好转2例,占10% ,无效1例,占5% ,总有效率95% 结论: 针刀松解结合按摩手法复位、中药等治疗该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支气管哮喘;针刀疗法、按摩手法、中药。
 
支气管哮喘是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也是比较难治性、顽固性疾病。笔者自2003年以来,共收治2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均采用针刀松解结合按摩手法复位治疗及中药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及表现
1.1一般资料:
20例患者中,男性14例,女性6例,年龄最大74岁,最小17岁,病程最长5年,最短2个月。
1.2临床表现:
哮喘多呈发作性,发作时咳喘痰鸣有声,呼吸困难,呼气延长,喉中痰鸣,肺野满布哮鸣音,发作短者几分钟或几小时,甚至可持续数天。重则张口抬肩,目胀睛突,端坐俯伏、不能平卧,面色苍白,唇甲表紫,颈脉怒张,额汗淋漓或伴寒热。
查体:颈椎、胸椎均有明显的病变压痛点、结节、条索,X光片见颈椎小关节紊乱,触摸胸椎关节位移。
2. 治疗方法
2.1针刀松解治疗:
患者俯卧位,胸部垫枕,颈椎C2、3、4、5、6、7胸椎T1、2、3、4、5、6椎,正中及椎旁寻找敏感压痛点、结节、条索。
2.2选用1%龙胆紫皮肤标记,对各病变压痛点进行常规皮肤消毒、铺洞巾、戴手套。用4号汉章针刀在定点处垂直刺入,刀口线与脊柱纵轴平行,针刀深入至有病变组织时,进行切割、剥离松解,出针后,用无菌纱布按压片刻,创可贴覆盖。
2.3按摩手法复位:于针刀治疗后进行
①穴位点压按摩:天突、定喘、肺俞、列缺、膻中、足三里等穴。
②放松手法:患者俯卧,通过按摩放松手法使肌肉组织充分放松。
③颈椎部正骨复位手法:(略)
④胸椎部正骨复位手法:(略)
2.4中药治疗
辩证论治
①寒证哮喘:治以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小青龙汤加减
②热证哮喘:治以清肺泄热化痰平喘,定喘汤加减
③虚证哮喘:治以补肺益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加减
3. 治疗结果:
本组20例针刀治疗,最少2次,最多4次,平均3次。
治愈: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恢复正常工作和生活13例,占65%。
显效: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工作和生活不受影响4例,占20%。
好转:症状和体征与治疗前有所改善,对工作和生活有不同程度影响2例,占10%。
无效:症状及体征与治疗痛无明显变化1例,占5%,总有效率95%。
4. 典型病例:
刘某,男17岁,学生,2006年来本院就诊。
主诉:咳喘、呼吸困难、活动加重2月余。
现病史:患者2月前突然出现咳喘、呼吸困难,经县级以上医院住院诊治,确诊为支气管哮喘,经住院治疗后好转出院,在家休息,服药维持治疗。该患者清晨起床时又突然发病并加剧,喘息严重、呼吸困难、胸闷、心悸、发绀,急诊入院。
检查:肺部听诊、肺野满布哮鸣音、心率快。
胸正位X光片见:C1、2、C3椎小关节紊乱。经针刀、按摩手法复位及中药治疗3个疗程后,1个疗程7天,临床症状消失,痊愈出院,继续上学,随访2个多月无复发。
5. 讨论:
西医认为哮喘与变态反应、气道炎症、气道反应性增高及神经等因素相互作用有关,临床分为三种类型:①感染型哮喘 ②过敏型哮喘 ③混合型哮喘
中医哮病是由宿痰伏肺,遇诱因或感邪引发,以致痰阻气道,肺失肃降,气道挛急所致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针刀医学认为:部分哮喘由于颈椎胸椎部分节段的位移,使支配气管的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受到牵拉和卡压,导致气管的活动功能下降而引起,或由于脊椎区带内的软组织损伤,导致椎体动态平衡失调,关节在异常应力的作用下,发生了不正常的移位,而造成关节力平衡失调,随着病程的延长,椎体关节移位的程度逐渐加大,刺激压迫气管的神经病理因素进一步加重,致使支气管哮喘反复发作,久治不愈。
通过按摩复位及针刀对肌肉、筋膜韧带以及血管神经的粘连、挛缩、卡压进行松解拨离,改善了局部新陈代谢,促进了无菌性炎症的消退,调整了机体力学平衡的失调,使位移的颈椎关节、胸椎关节完全复位,受牵拉、卡压的神经功能得以恢复,解除了气管神经的挤压和牵拉,从而使支气管哮喘在根本上得到了治疗。又通过中医中药的辩证施治,在哮喘的治疗上,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上海针刀医学网欢迎你: http://www.shxzd.com
咨询电话:021*56580511  13601951971
  •   2006/11/30 21:42:09
  •  

  • 等级:管理员
  • 积分:5610
  • 金钱:12257
  • 帖数:2177
  • 注册:2005-8-9
  • 状态:离 线
  • 5


针刀疗法治疗浅表性胃炎的疗效观察
郭继山  宋信亮  娄斌  孟祥雨  王吉峰
( 济南市长清区中医医院  250300  山东 )
 
【摘  要】目的:探讨针刀疗法治疗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50例浅表性胃炎患者为针刀治疗(B)组,40例为常规治疗(A)组,对比两组疗效。结果:B组疗效明显优于A组。结论:针刀疗法治疗浅表性胃炎,易于操作,病人痛苦小,穴位刺激量大,针感维持时间长,具有较理想的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针刀疗法;脊柱区带;慢性软组织损伤;电生理线路
 
我院于2004年10月~2005年10月,应用针刀疗法治疗浅表性胃炎5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浅表性胃炎患者90例,随机分为针刀治疗(B)组50例,常规治疗(A)组40例,两组在男女比例、年龄、病程等基本临床资料一致,具有可比性。全部病例均符合全国慢性胃炎研讨会(2000年5月)的诊断标准,除了根据病史、体检外,主要是依赖于胃镜检查和直视下胃黏膜活组织检查,来明确浅表性胃炎的诊断。
1.2 治疗依据及方法
B组:针刀治疗浅表性胃炎的理论依据及方法,根据脊柱区带病因学理论、慢性软组织损伤理论、电生理线路理论[1]。针刀治疗点实施局麻,手术入路采用"四步进针刀法"[2];治疗方法运用"针刀手术八法"[2]。
治疗间隔时间:5天治疗一次,一般两次为一疗程。
术后注意事项:
(1)针孔用无菌棉球按压2~3min止血;
(2)针孔用创可贴或无菌纱布覆盖,24小时后去除,3天内针孔勿沾湿或污染;
(3)深部针刀术后,患者要密切观察30分钟~1小时,注意是否有术后出血;
(4)术后预防感染、止痛等;
(5)可酌情口服香砂养胃丸一周,一天两次,一次6克。
禁忌症:
(1)精神病患者,情绪不稳定者,感知迟钝者;
(2)饮酒者,要求术前1天,术后3天禁止饮酒;
(3)女性患者在月经期,经前、经后3天内禁止针刀治疗,否则易出血,甚至会导致月经失调。
A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阳性患者给予洛塞克20mg BID,克拉霉素0.25mg BID,甲硝唑0.2g TID,作根除幽门螺旋杆菌治疗;消化不良者,给予硫糖铝1.0g TID;恶性呕吐者,给予胃复安或吗叮啉,对症治疗。
两组均给予无刺激性食物,忌烟酒浓茶咖啡。进食宜细嚼慢咽,不得暴食暴饮。
2.疗效评判
痊愈:治疗后炎症消失,HP阴性者;     显效:治疗后炎症级别降低1个级别以上;
有效:治疗后炎症级别降低1个级别;    无效:治疗后组织学检查无明显变化。
3.结果
表1                 两组病例疗效比较                          例(%)
组别 例数 痊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 
B组 50 30(60) 8(16) 7(14) 5(10) 45(90) 
A组 40 18(45) 6(15) 4(10) 12(30) 28(70) 

据Ridit分析,本例u = 2.69>2.58,P < 0.01,按α = 0.05检验水准拒绝H0,接受H1,结合本例疗效越好的等级R值越高,可认为针刀疗法的疗效优于常规疗法。
4.讨论
4.1 针刀医学认为,浅表性胃炎的炎性反应,只是表面现象,根本原因不在胃本身,而是由于胸椎部分节段的位移,使控制胃的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受到牵拉和卡压,导致胃的生理活动功能下降所引起的;或是由于脊柱区带内的软组织损伤形成瘢痕、挛缩,牵拉卡压到胃的神经,导致胃的功能损伤,或是有毒性的化学物质对胃造成的侵害性损伤。在自我修复过程中,使胃组织广泛形成细小的粘连、挛缩,继而发生胃的微循环障碍(堵塞),使胃内侧壁营养供应遭到破坏,从而影响了胃对自身修复的能力;或是由于控制胃的电生理线路的功能发生紊乱所引起的。
以上三方面可以使胃本身的新陈代谢减慢,因而得不到足够的营养补充,这是它的根本病理变化,至于它所表现出来的慢性炎性反应,只是胃的应急反应而已。传统上,临床比较重视浅表性胃炎炎症的病理变化,而忽略了慢性软组织损伤和椎间小关节移位的客观存在。
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慢性软组织损伤,导致了椎体动态平衡失调。关节在异常应力的作用下,发生了不正常的移位,随着软组织损伤的程度逐渐增加,关节的不正常移位随之加大。如果忽略或未给予有效的治疗,慢性软组织损伤造成的粘连、结疤、挛缩、堵塞的变性组织,则会维持和加大关节微小移位的状态,造成关节力平衡失调。也即软组织损伤致关节面间或关节内结构在原来位置上发生的轻度改变,随着病程的延长,椎体小关节移位的程度不断加大,刺激压迫胃的神经的病理因素进一步加重,致使浅表性胃炎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针刀疗法是通过治疗与浅表性胃炎有关的软组织损伤,消除粘连、挛缩、瘢痕、堵塞等病理因素,手法整复位移的胸椎以使受牵拉、卡压的神经末梢生理功能得以恢复,调节发生在胃的电生理线路上的电流量,最终的目的是调节胃功能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恢复正常功能,从而使浅表性胃炎在根本上得到治疗。
4.2 针刀疗法是祖国医学的针刺疗法与现代医学手术疗法的有机结合,是将针刺疗法的针和手术疗法的刀融为一体,把两种器械的治疗作用有机地结合到一起。而针刀疗法治疗浅表性胃炎的原理,是根据脊柱区带病因学理论、内脏软组织损伤理论和电生理线路系统,调节人体的内外平衡,达到消炎、镇痉、镇痛、活血,加强局部血液循环,改善胃的功能,加强全身和局部新陈代谢等等,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正确理解针刀疗法理论,充分发挥针和刀的作用,就会取得理想疗效,同时也使现代医学手术疗法向微型化、闭合化迈进了一大步。针刀疗法之所以治病效果好,就是因为它有针刺和手术的双重作用。首先是针刺作用,针刀在痛点进针时,先起到针刺疗法刺激的作用,当针刀尖达到椎间小关节周围韧带、周围组织进行针刀分离手法时,可引起创伤性强刺激,能破散病结和缓解局部组织痉挛,使经络疏通,气血顺畅。
再就是手术刀的作用,利用小针刀的刀对肌肉、筋膜、韧带以及血管神经的粘连、疤痕挛缩进行松解拨离,改善局部新陈代谢,促进无菌性炎症消退,调整了机体力学平衡的失调,并解除了疤痕和粘连对胃神经的挤压和牵拉,改善了胃功能,从而解除了临床症状,恢复了功能。
4.3针刀术后的手法治疗,其目的一方面是通过手法使针刀施术后残留的粘连和疤痕达到完全彻底的松解。其二是使因疤痕、挛缩所造成的关键部位的椎体旋转移位等病症在针刀松解的基础上,用手法补充复位。手法是对针刀术后的补充治疗,只要配合应用得当,定能收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4.4人是属于有机体,所食入的药物与食物又都需经过胃的消化与吸收,因此在诊治浅表性胃炎时,就需注意到除了针对不断变化的病情予以施治外,还须交待患者注重饮食及生活起居的调理,多食易消化的食物,减少刺激性食物的摄取,注意饮食卫生,生活要有规律;做好心理调节;如果能做到治疗与饮食生活、情志调节互相配合,大多数的浅表性胃炎患者都能达到令人满意的疗效。
总之,针刀疗法是一个自成体系的治疗方法,它包括针刀治疗、手法治疗和药物治疗。其目的:
4.4.1针刀治疗消除变性组织所致的异常应力;
4.4.2手法治疗恢复关节面的正常对合;
4.4.3调节电生理线路的电流量;
4.4.4药物治疗,预防感染,活血化瘀,促进愈合,促进功能改善。
通过90例病人分两组观察治疗,B组明显优于A组,机体无任何不良反应,且避免了长期口服药物给胃带来的进一步损伤,本疗法具有易操作,病人痛苦小,穴位刺激量大,得气时间维持长等优点。适合于不同年龄、不同病程的患者,是治疗浅表性胃炎的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值得推广应用。但由于开展治疗时间尚短,观察病例较少,还有待于今后继续观察和总结,以提高疗效。
 
[参考文献]
[1] 朱汉章.针刀医学原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97
[2] 朱汉章.小针刀疗法.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2:84



上海针刀医学网欢迎你: http://www.shxzd.com
咨询电话:021*56580511  13601951971
  •   2006/11/30 21:42:24
  •  

  • 等级:管理员
  • 积分:5610
  • 金钱:12257
  • 帖数:2177
  • 注册:2005-8-9
  • 状态:离 线
  • 6


针刀治疗腰源性腹痛43例
林圣光
( 福建省南平市92医院.颈肩腰腿痛专科  353000 )
 
【关键词】针刀;腹痛;腰源性;横突尖
腰源性腹痛为腰椎疾患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临床并不多见,作者自1999—2005年间共诊治43例,针刀治疗,效果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43 例,其中男14 例,女 29例,年龄 20 —41岁;病程1个月—15年。均为门诊病人。
1.2 临床表现  43例中,30例以腹部钝痛为主诉,13例以腰腹部痛为主诉。其中上腹痛17例,下腹痛26例。大多为慢性反复发作,个别有急性发作,有的可感觉到腹痛与腰部姿势有关。
1.3 体格检查   43例腹部均无明显的固定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肠鸣音正常,而腰部均有敏感的固定压痛点。43例压痛点在第1-4腰椎旁腰肌外侧缘、横突尖,以腰椎第2、3椎旁、横突尖最多,有的可触及明显痛性结节。
1.4 影象及其他检查43例均进行相应的血尿常规化验,淀粉酶测定,X线,CT,B超,甚至宫腔镜检查,腹、盆腔脏器均未发现异常,排除内外科及妇科疾病。
2.    治疗方法
患者俯卧位,在第1—4腰椎旁腰肌外侧缘,横突尖找到压痛点,龙胆紫标记,取2%利多卡因5ml,强的松龙25mg,生理盐水10ml,,先作皮丘局麻,然后在压痛点注入药物3-5ml。采用朱氏I型3号针刀,刀口线与脊柱纵轴平行,垂直皮肤刺入,找到横突尖端时沿横突尖端作弧形铲剥,待横突尖与周围粘连的肌肉筋膜之间有松动感时即出针;对肌肉筋膜有结节或条索状者,以刀口线平行之刺入,先纵行疏通、横行剥离数次,再掉转刀口90°横行切割数刀,肌束特别紧张者,可行切割法切断部分肌纤维。术后当天即进行腰背肌锻炼,可预防粘连,提高疗效。1次未愈者,1周后再行治疗。一般不超过3次。
3.    治疗效果
3.1 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国家中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评定,治愈:临床症状及局部压痛消失,腰部活动正常。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局部压痛明显减轻。好转:临床症状有改善,局部压痛有减轻。无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治疗前后无改善。
3.2 疗效评定结果  
本组43例,经1次治疗治愈者16例,占37.2%;2次治疗治愈者18 例,占41.86 %;3次治疗治愈者4 例,占 9.3%;总治愈率达88.37%。显效2例,占4.65%;好转3例,占6.98%。
4. 讨论
腰源性腹痛:是指脊柱及其周围软组织病变所引起的腹部疼痛。人称“骨科感应性腹痛”、“骨科神经节段性腹痛”等。
经典医学著作早已论述的“牵涉痛”,是指深部器官病变引起身体体表部位的疼痛或痛觉过敏。或称为“内脏反射性腰背痛”“脏器源性腰背痛” 此类“牵涉痛”早已为人们所熟知;然而因腰部病变引起的腹痛鲜见文献报道。随着医学界对脊柱相关疾病认识的逐步深入,人们发现“牵涉痛”并非仅限于单向的腹腔脏器病变引发腰痛,也可见于腰部疾患引起腹部疼痛;其中的机理,迄今为止较为公认的是会聚—投射理论,该理论认为:内脏伤害性感受传入神经纤维与躯体伤害性感受传入神经纤维能会聚在脊髓后角同一神经元,随后与躯体伤害性感受神经冲动一同沿脊髓—丘脑束上传至脑。这种内脏和躯体传入性神经纤维的会聚是牵涉痛和某些重要的内脏—躯体反射的神经生理学基础。内脏器官感受到的外界刺激,经感觉传入纤维传向中枢。感觉纤维的细胞体位于后根神经节,内脏纤维伴随交感、副交感神经走行。如胸腔脏器感觉纤维终止于T1-T4脊髓节段;腹腔脏器感觉纤维终止于T5-T12/L1脊髓节段;盆腔脏器感觉纤维沿盆腔神经丛终止于L1-S5脊髓节段。内脏痛的传入纤维通过后根进入脊髓,然后和躯体神经沿同一途径上行。从皮肤来的感觉纤维和内脏来的感觉纤维,在脊髓后角V层神经细胞会合,说明躯体传入纤维与内脏传入纤维有聚合现象。这种牵涉痛的部位与特定脊髓节段的神经支配有关。所以脊神经前、后支之间及与内脏传入神经纤维之间的伤害性感受神经冲动在脊髓后角的会聚—投射便造成了躯体与内脏疾病之间纷繁复杂的临床表现。但是,不论是内脏病变反射至体表,还是躯体病变反射至内脏,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在两者之间通过共同的脊髓节段可以找到其间密切的神经联系,也就是在同一脊髓节段支配的躯体与内脏器官之间可以找到规律性的神经联系。这就不难解释腰源性腹痛的产生。所以脊柱骨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的急、慢性损伤可以反射性地引起腹痛。临床上腰背部的损伤多为肌肉和筋膜的损伤,由于腰部解剖及生物力学的特殊性,更易造成肌筋膜的损伤。腹部肌肉(腹内斜肌、腹横肌)通过腱膜起于腰椎横突,腰背筋膜中叶起自横突尖,横突尖端与棘突之间有横突棘肌。相邻横突之间有横突间肌及横突间韧带,横突背侧有骶棘肌;骶棘肌、腰方肌、腹内斜肌、腹横肌腱膜的应力交叉在腰椎横突,因L3横突,位腰椎中段、横突最长,且为腰椎生理前凸顶点,腰部活动度大,在腰椎活动过程中所受应力最大。因此,其横突末端组织受损伤的机会比较多。当腰部因急性损伤或慢性劳损,使横突上附着的肌肉、韧带及筋膜受到反复的牵拉或长时间的压力作用造成组织的充(出)血、水肿、渗出等无菌性炎症反应,在自我修复过程中形成粘连、疤痕、挛缩,除引起局部血运障碍外,还可压迫在此经过的L1-3脊神经后支及血管束,除引起后支支配区疼痛外,还可反射性引起前支支配区疼痛,以及反射至同一脊髓节段支配的内脏器官出现腹痛等相应临床症状。
因而,腰源性腹痛可以在相应的脊柱、椎周组织找到病变部位,运用针刀疗法在这些部位进行相应的松解治疗可使腹痛消失或明显减轻,达到以松治痛的目地。针刀疗法能松解横突端与腰背筋膜、骶棘肌等软组织及肌、筋膜间的粘连,解除对神经和血管束的卡压,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配合药物注射,可预防组织粘连,促进炎症吸收,促进组织修复,恢复腰部的生理功能。早期行腰背肌功能锻炼,既可巩固疗效,又可防止复发。
[参考文献]
[1] 刘柏龄.治疗脊柱病经验撷要[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295-297.
[2] 朱汗章.小针刀疗法[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2:93-98.
[3] 张东昌,靳秋月. 腰源性腹痛36例分析[J].中华中西医杂志,2004,5(11).
[4] 周丙文.腰背痛[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7-28;151-152.




上海针刀医学网欢迎你: http://www.shxzd.com
咨询电话:021*56580511  13601951971
  •   2006/11/30 21:42:50
  •  

  • 等级:管理员
  • 积分:5610
  • 金钱:12257
  • 帖数:2177
  • 注册:2005-8-9
  • 状态:离 线
  • 7


针刀治疗脊柱相关疾病个案报道与分析 
刘海春1  周宏宇2  王秀丽2  刘哲1  李伯新1
( 1、武警8610部队医院软伤科  2、盘锦市三院门诊部  124010  辽宁盘锦 )
 
【关键词】针刀;脊柱相关疾病;力学平衡
脊柱相关疾病以往被称为脊柱区带疾病,这一类疾病是近20年来在临床中常常被用于诊断并加以治疗,治疗手段各不相同,疗效也不一致。随着针刀医学的问世和深入研究探索,采用针疗法治疗脊柱相关疾病,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笔者从事针刀医学工作14年,治疗脊柱相关疾病2400例,使许多疑难杂证变不治为手到病除,深刻体会到了针刀疗法的优越性,本文仅就针刀疗法治疗脊柱相关疾病做一粗浅探讨。
1、 病例报告:
病例1:患者孙某,男,58岁,汽车修理工,2001年8月10日因生气饭后出现膈肌痉挛,频繁打嗝不止,夜不能寐,体质渐消瘦,6天后,2001年8月16日来我院就诊,当即给予针刺内关、足三里、中脘穴症状缓解,停止打嗝,30分钟后打嗝复起,症状同前,查体发现T3.4棘间及椎旁压痛+,皮下可触及条索状物,遂在T3.4棘间及正中线旁开2.0cm处左右各选取一点行针刀治疗,针刀术后膈肌痉挛停止,随访至今未复发。
病例2:患者刘某,男,36岁,沈阳某机关干部,患左面颊部疼痛麻木3个月余,左下颌关节处及下牙床处疼痛明显,经口腔科检查未见异常,口服止痛消炎药无效,于2005年7月来我院诊治。经摄颈椎X线片和下颌骨侧位片未见异常,查体在C3.4左侧横突部位可触及硬性长约1.5cm皮下条索,针对条索选择进针刀点行针刀治疗,针尖深达横突骨面,术后手法整复,一周后复查,症状消失。
病例3:患者,孙某,男,28岁,某部特勤连二级士官,1999年秋季在进行攀岩训练中摔伤,伤后出现胸闷、胸痛、气短、有束胸感,曾在本部队口服止痛理气消炎剂,治疗一个月,症状无改善。三个月后来我院就诊,经x线摄片示:T3.4 T6.7椎间隙变窄,T3.4棘突向左侧偏歪,提示忠有椎小关节紊乱症。依据x线报告及患者症状与体征,在T3.4,T6.7棘突间及椎旁2.5cm处选取进针刀点,进行针刀治疗,术后手法复位矫正,每周一次,经3次治疗,患者痊愈出院。
2、 讨论
2.1 脊柱相关疾病的概念脊柱相关疾病是指由于脊柱神经功能失调紊乱,使其支配的区域的组织,内脏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的这一类疾病统称为脊柱相关疾病。简单地讲,发病根源在脊柱,症状出现在“四肢百骸、五脏入腑”。其实,这一类疾病包括我们在临床中能经常见到的颈椎病、胸椎病、腰椎病,也有不常见的,例如象胸小关节紊乱症,类冠心病、“梅核气”、病因不易查觉的妇利疾患等内外、妇、五官科病症。
2.2 病因病理及发病机制人体脊柱通常由29节椎骨组闷、心悸、咽部异物感等症状时,排除常见的心血管系统疾患,我们往往考虑有患了颈椎病,在相应的节段触到压痛点和硬结,经x线和CT(或MRI)检查,可见到骨质增生、钩椎关节的增生、脊髓受压的征象,这样,颈椎病的诊断便可确诊。骨质增生只是病理产物,而不是真正的病因,造成骨质增生真正的病因是椎关节周围软组织的粘连、挛缩、变性导致关节内外的拉应力、压应力、涨应力的平衡失调,而造成软组织粘连、挛缩、变性的根本原因是局部组织受风寒侵袭、慢性劳损、外伤等等。查明了脊椎相关疾病的发病原因及发病机制,也就找到了预防和治疗该类疾病的方法。
2.3 脊柱相关疾病的针刀治疗脊柱相关疾病是由于外因作用于椎体周围软组织,导致软组织渗出、粘连、挛缩、变性使关节内外力平衡失调,出现骨质增生、关节紊乱、局部神经、血管组织受损进而表现出相应的临床症状。以往有学者对脊柱生理曲度的变化,形象地用“桅杆假说”、“弓弦理论”进行阐述,并依据上述理论对脊柱相关疾病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临床实验证明了理论的正确性。
针刀医学的问世,为脊柱相关疾病的病因病机找到了可靠的依据,为治疗该类疾病开辟了新的途径,去除病因首先要从恢复脊椎关节力的平衡入手,诊断明确之后,在选择针刀治疗点时要充分考虑到病变部位的骨关节与椎周软组织的解剖关系,肌肉肌健的附着点,进行充分的切割、松解、分离。在选点时还应该明确施术部位处于中医经络所循行的通道,大都在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循行部位,参照脊柱相关疾病发病节段与出现的症状规律,选点准确、手法行当,对该类疾病的治疗相得益彰,大有促进作用。
2.4 针刀治疗脊柱相关疾病应把握的几个问题
首先,要严格选择适应症,针刀治疗的是一些发病症状体征与脊柱相关的一类病证,并非治疗严重的内脏器官器质性疾病,例如,心脏衰竭、肝脾肿大、肾炎等等。脊柱相关疾病的病因是由于椎关节的力平衡失调,而器质性疾病的病因往往与病毒、细菌微生物、免疫、血液改变有关,干万不要把针刀治疗范围扩大化。
其次,在这一类疾病的诊断上要运用中西医两种方法,在治疗上要弄清局部解剖,明确施术部位的经穴,不仅在脊柱周围选点,还可以在其它部位选穴,辅以恰当的手法,配合适当的中西药物,这样疗效会更好。在治疗中要因人而异,因病而异,综合分析判断,做到个体化,在施术中针刀要直达病灶,充分松解,针刀点的选取要合理准确,充分考虑恢复力学平衡,防止损伤血管和神经。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针刀医学为探索治疗脊柱相关疾病奠定了理论基础,在临床应用中针刀疗法的“简、便、廉、验”已受到医学界与患者的重视,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真正掌握了针刀医学原理之后,在治疗脊柱相关疾病这一领域必将有新的突破。




上海针刀医学网欢迎你: http://www.shxzd.com
咨询电话:021*56580511  13601951971
  •   2006/11/30 21:43:02
  •  



Powered By:上海小针刀网 v2.0 beta 1 Copyright © 2005 shxzd.com
当前风格: [蓝色视觉]  执行时间:1.92188 秒